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全部信息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改革审视与路径探析

职业本科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契合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应然之举。根据职业本科教育的职业属性、本科层次和技术本质,创新创业教育要着眼于实践层面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创业以及素养层面的“发现”技能;关键路径是形成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双创文化、以双创理念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主力、以设计思维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以及以精益创业为突破的双创实践平台。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人才都是其核心要素,创新创业教育要以培养具有双创素质的人才为目标。职业本科学校要根据本科的层次和职业的属性,以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为依托,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定位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应然之举

通过提高技术人才的创新素养和创业能力,可以积累和增加人力资本,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职业本科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是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契合国家发展战略,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然之举,更是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推进职业本科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一)创新创业能力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1世纪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也是工业智能化时代,这场技术革命成为未来工作、技能和教育根本性变革的原动力。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推动变革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新冠疫情的爆发与存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2021年公布的数据,中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达2亿人左右,他们撑起了“零工经济”新业态。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就业岗位的升级为职业本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行动方向。

 

 

(二)创新驱动是增强中国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明确创新驱动是增强中国持续发展的动力,并确立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20年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和2021年3月正式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的出台以及分三批遴选了包括区域示范基地、企业示范基地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等212个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加快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我国“十四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坚持开放融合发展为发展方向,以筑牢产业安全体系、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为核心任务等。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中,要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设置。

 

 

(三)创新创业教育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新要求

 

设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旨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推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新设立的27所本科职业院校中,虽然只有5所院校的校训中有“创新”一词,但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无一例外都要求有“创新创业意识”或“创新创业能力”等。而且“创的精神”已作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特质,职业教育培育的重点从重视培养广大合格劳动者向系统培养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转变,从重视一技之长向一专多能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要“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而且还要 “使乐业者兴业”;将“教学做合一”变成“教学做创合一”。

 

同时,深化产教融合,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形成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关键在于学校和企业供需对接、资源转化、价值交换和利益共享。职业教育主体之一的职业学校,既要促进自身发展,更要匹配企业的需求。“企业在技术进步影响下对技能的追逐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最根本的原因。”创新创业教育符合企业利益需求,符合多元办学主体的现实需求,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技术人才不仅适应地方产业发展,也引领地方产业发展。

#

二、职业本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着眼点

职业本科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依托于学校目标定位和专业规划建设等。新设立的职业本科学校要遵循“三高三不变”的原则,即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坚持属性定位不变、培养模式不变和特色学校名称不变。根据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高校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应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服务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职业,聚焦确需长学制培养的相关专业。这从制度层面规范了职业本科学校的数量、专业类别和规模等。

 

结合我国职业本科学校的发展实际,“双高计划”建设的高职院校将是发展职业本科专业的重点机构。应基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的规律厘清科学和技术在教育中的定位,即人类通过科学知识来认识世界,通过运用科学规律、技术创新来改造世界,其中,技术活动是改造世界的直接力量。职业本科教育更多是基于现实的实际需求,通过技术技能创新改造世界,从而实现技术技能的传承、积累与创新、迭代。现行的职业本科学校视技术为其教育本质。因此职业本科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根据其“高等”“职业”和“技术”的定位,着眼于实践层面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创业,以及素养层面的“发现”技能,避免教育内容的泛化和层次的漂移。

 

 

(一)技术创新和技术创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层面

 

基于技术的逻辑以及职业领域的任务,以产品生产为例,根据生产周期,其分为产品开发、产品制造、产品装配和使用维护四大结构,其中,产品开发中的产品设计以及复杂的高技术产品制造都需要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高技术人才,即以“设计”为宗旨的技术以及结合实践习得的高复杂性的默会知识为内容的技术为落脚点。职业本科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服务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下面从职业本科教育的 “职业之源”“本科之高”“技术之本”来探讨创新创业教育的技术实践、技术层次和技术价值。

 

1.职业之源——创新创业教育的技术实践

 

职业教育“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者也。”,是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中制度层面定位的类型教育,是扎根于职业实践、围绕职业岗位变化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的教育。职业本科教育是职业教育层次提高的结果,遵循的是工作体系逻辑,基于一线职业岗位(群)要求。技术作为直接的生产力,要侧重工作岗位实践的技术应用和转化等。

 

2.本科之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技术层次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对从业者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的迭代与技术能力的上移等要求我国人才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到2021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要达到30%,这个比例还远远低于德国和日本等制造强国,而且也远没有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四五”期间,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自身提升以及结构优化都需要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上移。各个层次创新人才要紧密衔接,解决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问题。

 

3.技术之本——创新创业教育的技术价值

 

技术实现价值要基于解决实际问题,技术创新的过程包含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等。以生产技术为例,技术开发的过程是运用科学知识改造世界的工程型人才,而技术成果转化既需要引领行业发展的工程规划等方面的人才,更需要复杂技术应用、创新和迭代的技术人才。但“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都处于低效率状态”。要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各个层级的创新人才要无缝衔接,发挥各自的效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推动社会科技发展的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能理解并运用基础科研成果,在应用层面进行创新,推动技术优化完善,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无缝衔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最终实现。”以创新创业为手段,实现技术的价值是职业本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发现”技能——创新创业教育的素养层面

 

职业本科学校基于技术应用与技术转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具体落到开创性上来。创新创业教育更强调创新创业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强调思维层面的断点、突破和超越。乔治·兰德从自然变化规则中提出的转化理论,将转化分为搜寻、成长和实现三个阶段,适用于包括思维在内的个人、关系、课堂、组织、社会、文明或任何类型的系统。美国纽约康考迪亚社区学院创业部主任布雷·兰格模将其应用在创业培养中,展示了创新创业实践中的突破流程,具体如图1。

 

 

创新创业中,思维层面的转化也需要经历搜寻阶段、成长阶段和过时(改造)阶段。在搜寻阶段,环境是高度模糊的,并且解决问题的资源有限。这是一个不可预测的、探索性的实验和试错阶段,可能会遇到挫折也可能成功,这一阶段要寻找联系,在这个联系中,想法可以为它的环境增加价值。有时候连接永远不会建立,第一个断点永远不会出现(想法消亡)。然而,如果建立了一个连接(一个断点)这个连接就会被大写,增长阶段就会开始。在增长阶段,环境变得不那么模糊(有更多的已知信息),随着价值的创造,资源开始增长。我们的目标是复制以前有效的模式,并做出改进,以增加价值。有时复制可以导致巨大的增长,这时的环境资源的模糊性非常小。每个系统都有增长的局限性,系统本身的成功可以改变它所处的环境,从而产生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一个新的阶段已经到达。在这个断点上,有过时的风险,因为想法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资源被消耗。如果停滞不前,就可能导致过时,或者又称为创新的一个阶段或返回到搜索阶段。

 

转化理论的核心方面是每个阶段之间的连接点(或断点),以及在整个创新创业过程中辨别各个阶段的能力,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规则,需要不同的技能。作为一体化的创新创业,不可或缺具体的管理、流程、政策、营销、组织、计划和渠道等,但更是一个过程、一种思考和一个行动的框架,这是一种“发现”的技能,去探索、观察、适应、实验、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同理心、沟通和协作、毅力和决心等。创新创业教育要将这种“发现”技能从外围移到运作方式的核心。技术实践创新的过程并不是一个顺利转化过程,而是一个混乱、困境、富有挑战和不确定的过程,它是一种实现变革的技术改造过程。人作为这一转化过程的核心,其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技术创业的主动力之一。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仅让需要成为企业家的人才能收益,21世纪所有人都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

#

三、职业本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路径

职业本科教育要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紧紧围绕“技术”实践维度和“发现”能力素养,形成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双创文化、以双创理念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主力、以设计思维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以及以精益创业为突破的双创实践平台。

 

 

(一)以工匠精神为引领,营造创新创业创造的文化氛围

 

文化是决定组织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创新文化属于组织文化,根据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组织文化包括物质层、支持性战略和基本的潜意识假定三个层次,反映为创新的显性载体、制度以及观念和精神三个层面。显性载体是外层符号,以职业本科学校校训、文化墙标语、年度中心工作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形式体现;创新文化的制度层面既包括国家、地方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制订发布的政策文件和建设方案,又涵盖职业院校自身确定的纲领性文件和规定;创新的观念和精神是创新文化的核心,是校园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追求、态度和信念等。职业本科学校培养人才的技术创新并不一定是原创的技术,更多的是复杂的集成技术、原有技术知识和经验反思和突破后的再创造、新业态和新模式下技术的应用探索等。以技术创新和技术创业为着眼点的职业本科学校双创教育要侧重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创新创业创造性思维、活动和成果的培育。在国家建设技能型社会背景下,职业院校要营造崇尚技能的风气,激发技术人才的劳动热情,培育追求“品质至上”的工匠精神。

 

基于职业教育的跨界多元主体性,职业院校要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产业适应性强的技术技能人才。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不可避免影响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是文化的交互和融合,要拓宽思路,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将行业企业的竞争精神与创新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实践,职业本科学校要引领产业发展,守正创新,创造和而不同的良好合作机制。同时,职业本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势必带来对传统的诸多突破,对升格的高职院校和转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是挑战,创新就会面临风险,风险就有可能失败,但失败是创新的过程,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同时,创新要有包容的制度和文化做保障。《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2018)中明确提出要“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而创业精神要通过教育等渠道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被创造和复制。全体教职工都可以通过创新实践来尝试和增加价值,更好地服务学生和社会。

 

 

(二)以管理者和师资队伍的创新理念和能力培养为抓手,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主导力量的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政策指导下,学校领导层是双创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领导层要明确学校的目标,以及如何通过更多的创新来实现这些目标,并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鼓励员工实践创新。现阶段职业本科学校要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为己任,围绕学生的问题、社会的关切和企业的需求等开展研究,切实找出生源的多样性和产教融合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瓶颈”问题。学校管理者要鼓励教职工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现存制度的效率等。

 

作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主导的教师,其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教师的创新既体现于专业领域的复杂技术集成、技术反思和技术突破,又回归到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职业本科学校多年以学历为门槛的教师队伍普遍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弱,要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更要内化教师的技术默会知识;注重专兼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尤其要有针对性地吸收具有丰富行业、企业背景的专家教师加入教学团队。同时,以学生问题为核心,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发挥协会、联盟等社会团体组织作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美国是西方较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社区学院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其中美国社区学院创新联盟每年评选的创新奖项中,获奖最多的是课程(体系)开发、员工培训和学生服务等,激发了社区学院管理者和教师的创新热情,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成效和工作效率,也为社区发展做出了更多贡献。

 

 

(三)以设计思维为核心,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研究表明,设计思维的教育应用已从独立教学模式扩散为融合教学模式,设计思维所提倡的“运用同理心、想象以及行动来完成实践项目”的核心理念特别适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设计思维是21世纪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一般包括启发(现实问题)、构思(解决方案)和实施(应用路径)三个过程。为实践技术创新与技术创业,设计者要基于职业教育的各主体需求,在经验基础上设立需求分析,并根据同理心以及调研等手段,使之更接近目标群体的需求;并将之进行归纳分类,定义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初步解决方案并加以完善;然后对方案进行测试,完善不足、循环实施。设计思维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什么人?二是学生成才要解决什么问题?三是在解决问题中有什么困难?

 

一是基于设计思维的循环迭代过程,进行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培养目标分析。只有真正把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一轮制造业技术改造改革的重点方向,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才能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行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基于设计思维的解决方案,明确职业本科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设计思维是关注人的需求和交互。除了职业本科学校的各方主体参与外,对服务用户——学生的观察是创新过程的核心,现代职教体系中生源的多样性带来需求的巨大差异,要明确学生的需求,即他们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如何帮助他们解决。        

 

三是基于设计思维的行动实施,构建职业本科学校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及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构建教学体系。基于问题意识构建教学体系更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职业本科学校要立足高站位,不仅要为行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更要“确立通过职业促进人格发展的生涯教育理念”。基于设计思维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要实现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性、专创融合的精深性、实践教学中技术默会知识传承性以及创新性。

 

 

(四)以精益创业为突破,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在职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中,创业准备工作的复杂、资金的不足以及对行业动态和发展缺少全面的掌握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业活动的实施。目前,创业教育主要停留在知识层面,一般将撰写创业计划书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以参赛面最广、参赛水平最高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赛为例,2015—2020年举办的六届大赛共有近15万团队参赛,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到2020年参赛人数仍然没有达到在校人数的10%。校级初赛选拔阶段几乎全部都是以创业计划书的形式。而依托大赛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只有5000多家,团队孵化率约占参赛团队的3.3%。职业本科学校的专创融合教育,应在产业战略布局下,以价值为引导,以创新的思维,积极借鉴精益创业法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2011年,美国创业者埃里克·莱斯看到新兴技术带来经济变革,市场瞬息万变,为降低创业环境不确定性的创业风险,提出精益创业理论。精益创业是在环境不确定条件下创造出客户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初创者在假设的基础上,通过与客户/市场互动来验证假设,然后提供验证假设的最小可行性产品(MVP)。通过“开发—测量—认知”的认知迭代循环,也是一个试错学习的过程,通过吸引潜在的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然后转向另一个迭代的想法,或者坚持围绕经过测试和有效的结果开展业务,企业家已经获得了宝贵的见解。产品与环境的交互带来反馈,不断向目标迈进。传统的创业方法鼓励学生坐在电脑前收集行业报告和普查数据,而精益方法则要求学生让客户参与有关产品开发的对话。职业本科学校要让学生参与创业教育设计和改革等各项活动。

 

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是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舞台。学校根据不同专业或课程方向组建相应的创新社团、创新小组和创新沙龙等,有兴趣的学生一入校就可以找到组织;组建相应的创新创业大赛平台,以赛带训,以赛促教,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合各办学主体之力,重点打造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跨专业产业集群创新平台或产业学院等。此外,以学校和产业为依托,构建“模拟——苗圃——孵化——转化”递进式的产业孵化园等,职业本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地方经济,发挥在本地创业生态系统中创造就业和创业方面的作用。

上一篇: 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立与实施的前提性思考下一篇: 技能人才短缺状况为何难以改变
关闭】【打印
注册担保风险管理师 | 注册信用认证咨询师 | 注册科技金融架构师 | 注册外汇投资分析师 | 注册融资租赁管理师 | 注册仓储金融管理师
注册钢贸融资分析师 | 注册股权投资分析师 | 注册担保人力管理师 | 注册典当管理师 | 注册农村资金互助管理师 | 注册资本市场管理师
Copyright © 1998-2011 www.ijrz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国家金融职业测评中心 联系电话:010--8648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