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全部信息
中职思政课教师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四川省21个市(州)中职思政课教师的调查,立足新时代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背景,深入剖析当前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现状和需求,反思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想、内容、方式与路径,为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中职思政教师队伍提供实践参考。






一、调研对象及方法



以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德育课)教师为调研对象,覆盖全省21个市(州)所有的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四川教育监测平台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统计,采取网络微信与网页问卷进行调查,回收问卷614份,有效问卷614份。问卷内容包括教师个人基本情况、专业背景、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专业素质与发展需求、专业发展方式与路径等。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男性占比41.21%,女性占比58.79%;年龄分布上,30岁及以下占比29.64%,31~40岁占比25.73%,41~50岁占比20.36%,50岁以上占比24.27%;中共党员占比43.16%,非中共党员占比56.84%;职称方面,初级职称占比为39.9%,中级职称占比为31.43%,高级职称占比28.34%,正高级职称仅占0.33%。       




二、实证分析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


1.思政课教师以中青年为主体,“新手”教师占比大


调查结果显示,全省中职思政课教师,从年龄看,30岁及以下占比(29.64%)最大,其次是31~40岁(25.73%);从教学时间看,以从事教学工作年限20年以上的“老”教师最多,占比38.44%,其次是从事教学工作5年以内的年轻教师,占比28.5%;从担任思政课教学时间长短看,5年以内的“新手”教师最多,占比45.6%,其次是20年以上的“老”教师,占比19.55%。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全省中职思政课教师中,中青年教师多(40岁以下占比55.37%),“新手”教师多,占比为45.6%(表1)。


从表1中还可以得知,从事教学工作5年以内的年轻教师,占比只有28.5%,而从事思政课教学5年以内的“新手”教师占比却达到了45.6%,两者相差近17%;从事教学时间20年以上的“老”教师占比38.44%,而从事思政课教学20年以上的“老”教师却只有19.55%,两者相差近19%。为此,提升“新手”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


2.非思想政治教育和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占比大,普遍存在学科知识短板


调查数据表明,全省中职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背景,以其他专业(非思想政治教育和非相关专业)教师占比最多,为37.46%,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专业教师占比37.13%,相关专业的教师占比25.41%(其中,教育学7.33%、法学7.17%、历史学5.38%、心理学4.23%、哲学1.3%)。大量的其他专业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及政治理论素养存在“先天不足”,导致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现有的中职德育(思政课)必修课的课程设置,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涉及职业生涯规划、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和领域。因此,从教师的职前教育来看,无论哪个专业背景的教师从事思政课教学,都存在着专业知识结构的缺陷或短板。


3.思政课教师专职少,转岗及兼职情况突出


调查结果显示,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占比为47.88%,从其他学科(专业)转岗至思政课教学占比为52.12%;专门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专职教师)仅占33.39%,兼职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占比66.61%,其中,从事思政课教学兼任其他学科教学的占42.18%,从事思政课教学兼学校管理工作的占24.43%。面对大量的转岗教师和兼职教师的现状,做好转岗教师的转岗培训和兼职教师的教学管理、教学指导与评价是保障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前提。



(二)思政课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方式多样,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式得到广泛运用


在有关教学方式的调查统计中,思政课课堂教学方式紧跟教育改革步伐,已不再完全是以教师中心的“满堂灌”模式,教学方式多样,课程改革倡导的互动式、讨论式、探究式和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已经广泛运用于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式排序是:案例式教学(21.59%)、讲授式教学(20.82%)、互动式教学(18.08%)、讨论式教学(17.73%)、探究式教学(12.32%)和体验式教学(9.46%),其中,运用案例教学方式的频率(21.59%),已经超过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20.82%)。但是,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具有自我教育和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价值的教学方式的使用频率有待提升。


2.教师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高


近八成教师对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满意、自我评价高,其中,自我认为教学效果非常好的占19.87%,好的占59.12%,一般的占比21.01%,无一人认为教学效果差。相应的是,79.97%的教师对思政课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养成方面的实际效果感到满意,其中,认为实际效果非常好的占35.67%,认为好的占44.3%,认为一般的占比19.38%,认为差的仅占0.65%。


此外,教师对思政课教学的评价与对思政课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养成的实际效果的评价是一致的。特别是有35.67%的教师认为,思政课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养成的实际效果非常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是中职德育工作的关键课程,在中职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认可和体现。


3.教师的能力素养和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在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调查中,教师的选择排序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兴趣(19.88%)、教师教学能力与方法(17.77%),教师思想政治素养(16.41%),教师专业素养(16.37%)、课程(教学)资源(16.26%)、学生学习基础与能力(13.31%)。其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兴趣排在首位,说明教师已经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情感态度是学习活动的内因,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因素——教师教学能力与方法、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教师专业素养,分别排在了第2、3、4位,共占比50.55%,思政课教师普遍意识到自身素养对教学效果起到主导性的作用。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师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是当下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重要方向。


4.思政课的课程地位有待提升,思政课教学岗位的吸引力有待增强


近半数(46.91%)的思政课教师认为学校课程中,思政课与其他文化课、专业课的课程地位是一样,18.73%的教师认为更高,34.36%的教师认为更低。超过三分之一的思政课教师没有感受到思政课应有的地位,需要学校通过改进和完善课程设置、条件保障、课程评价,以及提高待遇等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从事思政课教学。



(三)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发展需求


1.教师自我效能感高


调查结果显示,61.4%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胜任思政课教学,基本胜任占比37.95%,仅有0.65%的教师认为不能胜任;对教学方式的自我评价,10.59%的教师非常满意,55.7%的教师满意,比较满意占比31.43%,仅有2.28%不满意。总体而言,思政课教师对于自身岗位胜任力以及教学方式都表现出很高的自我满意度。虽然,调查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中职思政课教师对于自身教学能力、教学方式等专业素养的认可程度。


2.教师的学科知识与课程标准掌握程度有待提升


统计结果显示,认为非常熟悉思政课学科知识的教师占比21.01%,熟悉的教师占比53.74%,比较熟悉的教师占比24.27%,不熟悉的占比0.98%;认为非常熟悉课程标准的教师占比14.49%,熟悉的占比51.14%,比较熟悉的占比32.25%,不熟悉的占比2.12%。


学科知识作为思政课程的根基,是支撑课程模块、确保课程实施的基本内容。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思政课教学的准绳,是思政课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的系统设计、融通整合的逻辑框架。作为一个合格的思政课教师,熟悉和掌握学科知识和课程标准是起码的、最低的要求。但是,非常熟悉学科知识和课程标准的教师仅有四分之一左右,还有近三成的教师处于比较熟悉和不熟悉的状态。在未来的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中,有必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学科知识和课程标准的掌握程度。


3.教师的信息能力素养和信息技术使用率有待提高


从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来看,63.19%的教师表示在课堂中经常使用,还有36.81%的教师很少使用(33.23%的教师偶尔使用,3.58%的教师几乎不用)。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推动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创设直观生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分之一的教师偶尔使用或不使用信息技术,一方面可能是限于信息技术条件,另一方面是限于教师的信息能力素养。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将信息技术的运用融入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中,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经常性应用。


4.思政课教师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素质发展需求多元化


统计结果显示,中职思政课教师对学科知识与专业素养的发展需求呈现多元化。教师认为最需要提升的学科知识依次为:心理健康占比17.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占比14.54%、生涯规划占比13.61%、时事政治占比12.41%、法学占比12.41%、哲学占比10.6%、经济学占比9.72%、政治学占比9.6%。多元化的学科知识发展需求,正是思政课教师专业背景多元的反应。


在专业素养发展方面,思政课教师的选择依次为:教学方法占比16.7%、科研方法占比16.48%、学科知识占比14.53%、课程标准解读占比14.49%、教材解读占比11.82%、思想政治素养占比10.28%、马克思主义理论占比10%、师德修养占比5.7%。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学方法成为教师的第一需要,说明教师更加注重“技术”素养;教育科研成为教师的第二需要,一方面说明,教育科研作为教学改革和教师素质提升的重要路径,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另一方面,中职思政课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还比较欠缺。



(四)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与路径


1.教师集中培训、实践学习和教科研活动数量偏少


集中脱产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最为重要的、有效的方式,全省中职思政课教师近3年参与过的集中脱产培训人数极少、次数极低。统计结果显示,69.71%的教师3年间从未参与过集中脱产培训,参与过1次的人数占比18.41%,参与过2次的占比6.19%,参与过3次及以上的占比5.7%(表2)。



实践学习是提升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路径。近3年思政课教师参与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等实践学习活动的次数比例是:40.55%的教师从未参与过,参与过1次的教师占比26.06%,参与过2次的占比15.64%,参与过3次及以上的占比17.75%。近年来,根据“先进性学习”“主题教育”等活动的要求,学校组织教师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等开展实践学习。但是,仍有四成的教师从未参与过,究其原因,这些教育活动大多针对党员教师和学校领导干部,普通思政课教师缺少了参与机会。


教科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超过半数(50.33%)的中职思政课教师认为教科研活动太少,46.25%的教师认为合适,3.42%的教师认为太多。


2.教师参加的培训和教科研活动层次较低,多数限于学校层面


调查结果显示,近3年思政课教师参加的各级别培训活动情况是:33.42%的教师参与过校级培训,15.1%的教师参与过县级培训,15.96%的教师参与过市级培训,10.89%的教师参与过省级培训,24.63%的教师未参加过任何级别的培训。近3年思政课教师参与过的各级别教学展示、比赛活动情况是:34.04%的教师参与过校级的,13.51%的教师参与过县级的,13.51%的教师参与过市级的,4.37%的教师参与过省级的,34.57%的教师未参加过任何级别的教学展示、比赛活动(表3)。



校本研修虽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但是,中职学校的学科性校本研修,面临着培训资源匮乏、活动人数少,培训与研修活动氛围不浓,培训与研修的经济效益比较低等问题和困难。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素质,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急需搭建区域性的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增加市、县级别的教师培训和教学展示活动。


3.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与方式多元化


调查结果显示,中职思政课教师认为最有效的专业发展方式与路径依次是:教研活动(17.36%)、培训班(16.25%)、集体备课(12.24%)、教育科研(13.05%)、自主学习(12.49%)、研修共同体(11.6%)、网络研修(9.08%)、拜师结对(7.93%)。从教师的选择来看,各种路径与方式的人数比例差异不大。其中,教研活动、培训班以及集体备课等传统方式教师认可度高;教育科研、研修共同体(工作室)等新兴的研修方式,逐渐被教师认可;网络研修和拜师结对认可度最低,排在了最后两位。为此,在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和方式上,需要我们“守正”与“创新”并举,提供多样化的路径与方式,满足教师的多元需求。


培训班(活动)是教师认可度高、教师教育培训者经常采用的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思政课教师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方式依次是:教学观摩(25.4%)、经验交流(22.32%)、课例(案例)研讨(19.92%)、专家(专题)讲座(18.69%)、跟岗学习(13.67%)。虽然,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教师各有偏好、呈现多元性,但是教学观摩、经验交流以及课例(案例)研讨等实践性、参与性强的培训方式最为教师所接受和认可。近年来,被教师教育培训者推崇的跟岗学习,教师的认可度不是很高。





三、对策建议



综合全省中职思政课教师现状调研结果,立足于夯实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需要通过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构建管理体制机制和专业素质能力提升支持体系等对策促进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协调发展。



(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着力打造一支“专职、专业”为主,名师辈出的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


1.提升专职教师占比,配齐思政课专职教师


针对全省中职思政课教师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的现状,要通过“专职”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引导教师专心思政课教学。新增专职教师,要综合考虑教师的专业背景、思想政治素质、教学水平,吸纳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过硬的高水平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要力争通过3~5年的时间,实现“初中、高中应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的目标要求。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占比


全省中职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其他专业教师占比超过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比例,严重制约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影响了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要通过严格的考评、考查,把不能胜任和不宜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调离思政课岗位,建设一支以思想政治教育和相关专业教师为主体的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


3.把好转岗关,逐步减少转岗教师数量


面对全省多达半数以上转岗至中职思政课教师的现状,要从专业背景、年龄、师德修养、思想政治等方面严把转岗关,确保转岗教师具有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素质能力;要通过新增专业、专职教师,逐步减少转岗教师数量,建立一支稳定的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


4.提升思政课教师党员比例,加大思政课名优教师培养力度


针对全省中职思政课教师中共党员占比还未过半的现状,加强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党建引领,通过优先发展思政课骨干教师入党,培养和选拔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优秀党员教师担任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党员比例,建成一支以党员为主体的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此外,通过制定、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支持计划,评选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中职思政课名师和骨干教师;推进国家、省、市、县中职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设,培养造就一批中职思政课骨干教师;实施中职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通过引进和在职攻读,提升具有思政教育相关专业背景的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比例。



(二)全面提升素质能力


1.大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打铁先得自身硬”。《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特别是面对中职思政课教师中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占比大的现状,要着力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发展思政课教师入党和参加组织生活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路径,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2.着重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师德修养


“师德为先”是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原则。没有专业发展,无法立足于讲台,而仅有专业发展,无法构建全部人格。思政课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技能的教学者,既为教“师”,而非教书“匠”,意味着教师的使命不是搬运“书”的内容[5]。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新时代的教育使命仍是“育人”,思政课教师应该自觉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标准,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的要求相对标。使自己和学生都能够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活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6],切实做到师德高尚的人讲思政课。


3.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


中职德育(思政课)必修课涉及的学科知识十分的宽泛,与教师职前学习、掌握的学科知识间,存在极大的差异。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还是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都或多或少存在专业知识短板。因此,要通过弥补专业知识短板,培养一大批“全科型”的中职思政课教师。全面提升中职思政课教师的素养能力,既是思政课学科教学要求,也是新时代教师职责要求。



(三)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制定专业标准、落实激励制度,构建标准引导、激励有效、保障有力的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机制。


1.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教师专业标准》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制定出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标准,引领思政课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目标任务。鉴于中职学校的思政课与普通中小学思政课,在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建议分段、分类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标准,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教师专业标准》,作为中职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的依据,体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段和类型特点,引领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发展。


2.建立国家或省中职思政课教师认证制度


健全中职思政课教师准入制度,落地“中小学校新进专职思政课教师须取得思政课教师资格”要求。根据中职思政课教师专业标准,严把选聘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规范遴选条件和程序,明确认证主体、认证程序、认证标准等。新入职教师,哪些专业毕业生具有中职思政课教师资格,哪些相关专业毕业生,通过什么课程的培训与考核即具有中职思政课教师资格;转岗教师,哪些教师、具备什么条件可以转岗,通过什么课程的培训与考核即可获取中职思政课教师资格;特聘教师,落地“中小学思政课特聘教师制度”,让党政干部、社科理论界专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负责同志以及各行业先进模范、英雄人物等,能够定期走进中职学校,走进思政课堂。


3.落地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增强岗位吸引力


对标《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鼓励各地各中小学校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师主题宣传活动,表彰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选树优秀思政课教师先进典型。在全国模范教师、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评选推选活动中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倾斜。实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支持计划,评选一批国家级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和骨干教师,并给予相应支持”。为此,在各地表彰奖励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的基础上,评选表彰优秀思政课教师;落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要求,比照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标准,发放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评选一批国家、省、市、县中职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在全国模范教师、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评选、评聘中,向思政课教师倾斜。



(四)构建中职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培养培训支持体系


省级统筹、系统思考,构建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培养培训支持体系。


1.省级统筹,整合资源,统一要求,确保中职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落地落实


四川省各市(州)、县(市、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差异巨大,教育资源分布极其不均衡,很多市(州)还没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缺少实践教育基地,难以完成“3年至少进行一次不少于5日集中脱产培训”和“每年参加实践教育活动不少于2次”的思政课教师培训要求。同时,一个市(州)或县(市、区)中职思政课教师数量较少,单独实施集中培训,没有规模效益。因此,无论是培训的财力物力、课程资源、教师资源条件支撑,还是培训质量与效益保障,提升中职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以省级统筹为宜。全省统筹安排,制定轮训计划、遴选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实施集中脱产培训和外县(区、市)实践教育活动。


2.发挥培训主体的资源优势,分工合作,协同提升教师的素质能力


中职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涉及职前职后、校内外多个培养培训主体,只有分工协调、各司其职,才能发挥思政课教师教育培训的协同效应。中职学校要建立或完善备课制度、教研制度,通过教学观摩、课例研讨,优秀教师示范引领和传帮带,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师训教研部门,健全教研员示范授课、巡回评课等制度,引领中职思政课教师整体提升教学水平;实施中职思政课骨干教师国培、省培培训计划,培养思政课“种子”教师;建立中职思政课教研员与思政课教师教学教研共同体,开展高质量教学研究和专项课题研究活动;开展专题立项和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中职思政课教师开展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等研究。高等学校要做好中职思政课教师源头培养,根据中职思政课教师专业标准和中职思政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补齐因专业而导致的“知识短板”,改进培养方式,提升培养质量,培养合格的“全科型”中职思政课教师。党校、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干部培训学院等,发挥理论研究优势,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教育培训课程,引导教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等,重在引导思政课教师深刻把握世情、党情、国情、教情,厚植家国情怀、传道情怀和仁爱情怀。


3.分类分层,多方式、多路径实施教育培训


分类分层,多方式、多路径实施教育培训,满足不同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中职思政课教师既有专业背景之分,也有专兼职、长期从事与转岗教师之分,而不同类别教师在专业素质能力提升方面存在极大的需求差异。无论是新教师的入职培训,转岗教师的岗前培训,还是在岗教师的提升培训,要“因类施教”,提升针对性。中职思政课教师因专业背景、教学时长、努力程度等不同,在素质能力和教学水平方面表现出层次差异,有“新手”教师、成熟(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教学名师)之分,教师的素质能力提升要“因层施教”,例如,“新手”教师重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培养;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重在个性化教育思想、教学风格的养成,等等。此外,从四川省的调查结果看,中职思政课教师选择专业素质能力提升的方式与路径呈多元化,体现出教师个性化学习策略与特点。一方面,在中职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中,对同一类型教师、同一层次教师、同一个体教师,要采用多样的方式、途径实施培训;另一方面,面对同一培训学习的目标任务,允许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与“喜好”,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路径。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四川省21个市(州)中职思政课教师的调查,立足新时代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背景,深入剖析当前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现状和需求,反思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想、内容、方式与路径,为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中职思政教师队伍提供实践参考。






一、调研对象及方法



以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德育课)教师为调研对象,覆盖全省21个市(州)所有的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四川教育监测平台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统计,采取网络微信与网页问卷进行调查,回收问卷614份,有效问卷614份。问卷内容包括教师个人基本情况、专业背景、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专业素质与发展需求、专业发展方式与路径等。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男性占比41.21%,女性占比58.79%;年龄分布上,30岁及以下占比29.64%,31~40岁占比25.73%,41~50岁占比20.36%,50岁以上占比24.27%;中共党员占比43.16%,非中共党员占比56.84%;职称方面,初级职称占比为39.9%,中级职称占比为31.43%,高级职称占比28.34%,正高级职称仅占0.33%。       




二、实证分析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


1.思政课教师以中青年为主体,“新手”教师占比大


调查结果显示,全省中职思政课教师,从年龄看,30岁及以下占比(29.64%)最大,其次是31~40岁(25.73%);从教学时间看,以从事教学工作年限20年以上的“老”教师最多,占比38.44%,其次是从事教学工作5年以内的年轻教师,占比28.5%;从担任思政课教学时间长短看,5年以内的“新手”教师最多,占比45.6%,其次是20年以上的“老”教师,占比19.55%。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全省中职思政课教师中,中青年教师多(40岁以下占比55.37%),“新手”教师多,占比为45.6%(表1)。


从表1中还可以得知,从事教学工作5年以内的年轻教师,占比只有28.5%,而从事思政课教学5年以内的“新手”教师占比却达到了45.6%,两者相差近17%;从事教学时间20年以上的“老”教师占比38.44%,而从事思政课教学20年以上的“老”教师却只有19.55%,两者相差近19%。为此,提升“新手”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


2.非思想政治教育和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占比大,普遍存在学科知识短板


调查数据表明,全省中职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背景,以其他专业(非思想政治教育和非相关专业)教师占比最多,为37.46%,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专业教师占比37.13%,相关专业的教师占比25.41%(其中,教育学7.33%、法学7.17%、历史学5.38%、心理学4.23%、哲学1.3%)。大量的其他专业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及政治理论素养存在“先天不足”,导致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现有的中职德育(思政课)必修课的课程设置,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涉及职业生涯规划、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和领域。因此,从教师的职前教育来看,无论哪个专业背景的教师从事思政课教学,都存在着专业知识结构的缺陷或短板。


3.思政课教师专职少,转岗及兼职情况突出


调查结果显示,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占比为47.88%,从其他学科(专业)转岗至思政课教学占比为52.12%;专门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专职教师)仅占33.39%,兼职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占比66.61%,其中,从事思政课教学兼任其他学科教学的占42.18%,从事思政课教学兼学校管理工作的占24.43%。面对大量的转岗教师和兼职教师的现状,做好转岗教师的转岗培训和兼职教师的教学管理、教学指导与评价是保障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前提。



(二)思政课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方式多样,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式得到广泛运用


在有关教学方式的调查统计中,思政课课堂教学方式紧跟教育改革步伐,已不再完全是以教师中心的“满堂灌”模式,教学方式多样,课程改革倡导的互动式、讨论式、探究式和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已经广泛运用于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式排序是:案例式教学(21.59%)、讲授式教学(20.82%)、互动式教学(18.08%)、讨论式教学(17.73%)、探究式教学(12.32%)和体验式教学(9.46%),其中,运用案例教学方式的频率(21.59%),已经超过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20.82%)。但是,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具有自我教育和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价值的教学方式的使用频率有待提升。


2.教师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高


近八成教师对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满意、自我评价高,其中,自我认为教学效果非常好的占19.87%,好的占59.12%,一般的占比21.01%,无一人认为教学效果差。相应的是,79.97%的教师对思政课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养成方面的实际效果感到满意,其中,认为实际效果非常好的占35.67%,认为好的占44.3%,认为一般的占比19.38%,认为差的仅占0.65%。


此外,教师对思政课教学的评价与对思政课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养成的实际效果的评价是一致的。特别是有35.67%的教师认为,思政课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养成的实际效果非常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是中职德育工作的关键课程,在中职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认可和体现。


3.教师的能力素养和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在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调查中,教师的选择排序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兴趣(19.88%)、教师教学能力与方法(17.77%),教师思想政治素养(16.41%),教师专业素养(16.37%)、课程(教学)资源(16.26%)、学生学习基础与能力(13.31%)。其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兴趣排在首位,说明教师已经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情感态度是学习活动的内因,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因素——教师教学能力与方法、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教师专业素养,分别排在了第2、3、4位,共占比50.55%,思政课教师普遍意识到自身素养对教学效果起到主导性的作用。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师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是当下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重要方向。


4.思政课的课程地位有待提升,思政课教学岗位的吸引力有待增强


近半数(46.91%)的思政课教师认为学校课程中,思政课与其他文化课、专业课的课程地位是一样,18.73%的教师认为更高,34.36%的教师认为更低。超过三分之一的思政课教师没有感受到思政课应有的地位,需要学校通过改进和完善课程设置、条件保障、课程评价,以及提高待遇等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从事思政课教学。



(三)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发展需求


1.教师自我效能感高


调查结果显示,61.4%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胜任思政课教学,基本胜任占比37.95%,仅有0.65%的教师认为不能胜任;对教学方式的自我评价,10.59%的教师非常满意,55.7%的教师满意,比较满意占比31.43%,仅有2.28%不满意。总体而言,思政课教师对于自身岗位胜任力以及教学方式都表现出很高的自我满意度。虽然,调查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中职思政课教师对于自身教学能力、教学方式等专业素养的认可程度。


2.教师的学科知识与课程标准掌握程度有待提升


统计结果显示,认为非常熟悉思政课学科知识的教师占比21.01%,熟悉的教师占比53.74%,比较熟悉的教师占比24.27%,不熟悉的占比0.98%;认为非常熟悉课程标准的教师占比14.49%,熟悉的占比51.14%,比较熟悉的占比32.25%,不熟悉的占比2.12%。


学科知识作为思政课程的根基,是支撑课程模块、确保课程实施的基本内容。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思政课教学的准绳,是思政课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的系统设计、融通整合的逻辑框架。作为一个合格的思政课教师,熟悉和掌握学科知识和课程标准是起码的、最低的要求。但是,非常熟悉学科知识和课程标准的教师仅有四分之一左右,还有近三成的教师处于比较熟悉和不熟悉的状态。在未来的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中,有必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学科知识和课程标准的掌握程度。


3.教师的信息能力素养和信息技术使用率有待提高


从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来看,63.19%的教师表示在课堂中经常使用,还有36.81%的教师很少使用(33.23%的教师偶尔使用,3.58%的教师几乎不用)。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推动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创设直观生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分之一的教师偶尔使用或不使用信息技术,一方面可能是限于信息技术条件,另一方面是限于教师的信息能力素养。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将信息技术的运用融入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中,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经常性应用。


4.思政课教师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素质发展需求多元化


统计结果显示,中职思政课教师对学科知识与专业素养的发展需求呈现多元化。教师认为最需要提升的学科知识依次为:心理健康占比17.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占比14.54%、生涯规划占比13.61%、时事政治占比12.41%、法学占比12.41%、哲学占比10.6%、经济学占比9.72%、政治学占比9.6%。多元化的学科知识发展需求,正是思政课教师专业背景多元的反应。


在专业素养发展方面,思政课教师的选择依次为:教学方法占比16.7%、科研方法占比16.48%、学科知识占比14.53%、课程标准解读占比14.49%、教材解读占比11.82%、思想政治素养占比10.28%、马克思主义理论占比10%、师德修养占比5.7%。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学方法成为教师的第一需要,说明教师更加注重“技术”素养;教育科研成为教师的第二需要,一方面说明,教育科研作为教学改革和教师素质提升的重要路径,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另一方面,中职思政课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还比较欠缺。



(四)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与路径


1.教师集中培训、实践学习和教科研活动数量偏少


集中脱产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最为重要的、有效的方式,全省中职思政课教师近3年参与过的集中脱产培训人数极少、次数极低。统计结果显示,69.71%的教师3年间从未参与过集中脱产培训,参与过1次的人数占比18.41%,参与过2次的占比6.19%,参与过3次及以上的占比5.7%(表2)。



实践学习是提升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路径。近3年思政课教师参与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等实践学习活动的次数比例是:40.55%的教师从未参与过,参与过1次的教师占比26.06%,参与过2次的占比15.64%,参与过3次及以上的占比17.75%。近年来,根据“先进性学习”“主题教育”等活动的要求,学校组织教师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等开展实践学习。但是,仍有四成的教师从未参与过,究其原因,这些教育活动大多针对党员教师和学校领导干部,普通思政课教师缺少了参与机会。


教科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超过半数(50.33%)的中职思政课教师认为教科研活动太少,46.25%的教师认为合适,3.42%的教师认为太多。


2.教师参加的培训和教科研活动层次较低,多数限于学校层面


调查结果显示,近3年思政课教师参加的各级别培训活动情况是:33.42%的教师参与过校级培训,15.1%的教师参与过县级培训,15.96%的教师参与过市级培训,10.89%的教师参与过省级培训,24.63%的教师未参加过任何级别的培训。近3年思政课教师参与过的各级别教学展示、比赛活动情况是:34.04%的教师参与过校级的,13.51%的教师参与过县级的,13.51%的教师参与过市级的,4.37%的教师参与过省级的,34.57%的教师未参加过任何级别的教学展示、比赛活动(表3)。



校本研修虽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但是,中职学校的学科性校本研修,面临着培训资源匮乏、活动人数少,培训与研修活动氛围不浓,培训与研修的经济效益比较低等问题和困难。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素质,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急需搭建区域性的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增加市、县级别的教师培训和教学展示活动。


3.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与方式多元化


调查结果显示,中职思政课教师认为最有效的专业发展方式与路径依次是:教研活动(17.36%)、培训班(16.25%)、集体备课(12.24%)、教育科研(13.05%)、自主学习(12.49%)、研修共同体(11.6%)、网络研修(9.08%)、拜师结对(7.93%)。从教师的选择来看,各种路径与方式的人数比例差异不大。其中,教研活动、培训班以及集体备课等传统方式教师认可度高;教育科研、研修共同体(工作室)等新兴的研修方式,逐渐被教师认可;网络研修和拜师结对认可度最低,排在了最后两位。为此,在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和方式上,需要我们“守正”与“创新”并举,提供多样化的路径与方式,满足教师的多元需求。


培训班(活动)是教师认可度高、教师教育培训者经常采用的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思政课教师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方式依次是:教学观摩(25.4%)、经验交流(22.32%)、课例(案例)研讨(19.92%)、专家(专题)讲座(18.69%)、跟岗学习(13.67%)。虽然,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教师各有偏好、呈现多元性,但是教学观摩、经验交流以及课例(案例)研讨等实践性、参与性强的培训方式最为教师所接受和认可。近年来,被教师教育培训者推崇的跟岗学习,教师的认可度不是很高。





三、对策建议



综合全省中职思政课教师现状调研结果,立足于夯实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需要通过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构建管理体制机制和专业素质能力提升支持体系等对策促进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协调发展。



(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着力打造一支“专职、专业”为主,名师辈出的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


1.提升专职教师占比,配齐思政课专职教师


针对全省中职思政课教师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的现状,要通过“专职”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引导教师专心思政课教学。新增专职教师,要综合考虑教师的专业背景、思想政治素质、教学水平,吸纳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过硬的高水平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要力争通过3~5年的时间,实现“初中、高中应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的目标要求。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占比


全省中职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其他专业教师占比超过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比例,严重制约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影响了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要通过严格的考评、考查,把不能胜任和不宜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调离思政课岗位,建设一支以思想政治教育和相关专业教师为主体的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


3.把好转岗关,逐步减少转岗教师数量


面对全省多达半数以上转岗至中职思政课教师的现状,要从专业背景、年龄、师德修养、思想政治等方面严把转岗关,确保转岗教师具有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素质能力;要通过新增专业、专职教师,逐步减少转岗教师数量,建立一支稳定的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


4.提升思政课教师党员比例,加大思政课名优教师培养力度


针对全省中职思政课教师中共党员占比还未过半的现状,加强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党建引领,通过优先发展思政课骨干教师入党,培养和选拔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优秀党员教师担任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党员比例,建成一支以党员为主体的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此外,通过制定、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支持计划,评选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中职思政课名师和骨干教师;推进国家、省、市、县中职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设,培养造就一批中职思政课骨干教师;实施中职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通过引进和在职攻读,提升具有思政教育相关专业背景的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比例。



(二)全面提升素质能力


1.大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打铁先得自身硬”。《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特别是面对中职思政课教师中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占比大的现状,要着力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发展思政课教师入党和参加组织生活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路径,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2.着重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师德修养


“师德为先”是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原则。没有专业发展,无法立足于讲台,而仅有专业发展,无法构建全部人格。思政课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技能的教学者,既为教“师”,而非教书“匠”,意味着教师的使命不是搬运“书”的内容[5]。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新时代的教育使命仍是“育人”,思政课教师应该自觉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标准,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的要求相对标。使自己和学生都能够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活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6],切实做到师德高尚的人讲思政课。


3.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


中职德育(思政课)必修课涉及的学科知识十分的宽泛,与教师职前学习、掌握的学科知识间,存在极大的差异。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还是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都或多或少存在专业知识短板。因此,要通过弥补专业知识短板,培养一大批“全科型”的中职思政课教师。全面提升中职思政课教师的素养能力,既是思政课学科教学要求,也是新时代教师职责要求。



(三)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制定专业标准、落实激励制度,构建标准引导、激励有效、保障有力的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机制。


1.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教师专业标准》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制定出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标准,引领思政课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目标任务。鉴于中职学校的思政课与普通中小学思政课,在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建议分段、分类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标准,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教师专业标准》,作为中职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的依据,体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段和类型特点,引领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发展。


2.建立国家或省中职思政课教师认证制度


健全中职思政课教师准入制度,落地“中小学校新进专职思政课教师须取得思政课教师资格”要求。根据中职思政课教师专业标准,严把选聘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规范遴选条件和程序,明确认证主体、认证程序、认证标准等。新入职教师,哪些专业毕业生具有中职思政课教师资格,哪些相关专业毕业生,通过什么课程的培训与考核即具有中职思政课教师资格;转岗教师,哪些教师、具备什么条件可以转岗,通过什么课程的培训与考核即可获取中职思政课教师资格;特聘教师,落地“中小学思政课特聘教师制度”,让党政干部、社科理论界专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负责同志以及各行业先进模范、英雄人物等,能够定期走进中职学校,走进思政课堂。


3.落地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增强岗位吸引力


对标《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鼓励各地各中小学校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师主题宣传活动,表彰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选树优秀思政课教师先进典型。在全国模范教师、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评选推选活动中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倾斜。实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支持计划,评选一批国家级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和骨干教师,并给予相应支持”。为此,在各地表彰奖励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的基础上,评选表彰优秀思政课教师;落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要求,比照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标准,发放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评选一批国家、省、市、县中职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在全国模范教师、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评选、评聘中,向思政课教师倾斜。



(四)构建中职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培养培训支持体系


省级统筹、系统思考,构建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培养培训支持体系。


1.省级统筹,整合资源,统一要求,确保中职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落地落实


四川省各市(州)、县(市、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差异巨大,教育资源分布极其不均衡,很多市(州)还没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缺少实践教育基地,难以完成“3年至少进行一次不少于5日集中脱产培训”和“每年参加实践教育活动不少于2次”的思政课教师培训要求。同时,一个市(州)或县(市、区)中职思政课教师数量较少,单独实施集中培训,没有规模效益。因此,无论是培训的财力物力、课程资源、教师资源条件支撑,还是培训质量与效益保障,提升中职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以省级统筹为宜。全省统筹安排,制定轮训计划、遴选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实施集中脱产培训和外县(区、市)实践教育活动。


2.发挥培训主体的资源优势,分工合作,协同提升教师的素质能力


中职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涉及职前职后、校内外多个培养培训主体,只有分工协调、各司其职,才能发挥思政课教师教育培训的协同效应。中职学校要建立或完善备课制度、教研制度,通过教学观摩、课例研讨,优秀教师示范引领和传帮带,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师训教研部门,健全教研员示范授课、巡回评课等制度,引领中职思政课教师整体提升教学水平;实施中职思政课骨干教师国培、省培培训计划,培养思政课“种子”教师;建立中职思政课教研员与思政课教师教学教研共同体,开展高质量教学研究和专项课题研究活动;开展专题立项和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中职思政课教师开展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等研究。高等学校要做好中职思政课教师源头培养,根据中职思政课教师专业标准和中职思政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补齐因专业而导致的“知识短板”,改进培养方式,提升培养质量,培养合格的“全科型”中职思政课教师。党校、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干部培训学院等,发挥理论研究优势,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教育培训课程,引导教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等,重在引导思政课教师深刻把握世情、党情、国情、教情,厚植家国情怀、传道情怀和仁爱情怀。


3.分类分层,多方式、多路径实施教育培训


分类分层,多方式、多路径实施教育培训,满足不同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中职思政课教师既有专业背景之分,也有专兼职、长期从事与转岗教师之分,而不同类别教师在专业素质能力提升方面存在极大的需求差异。无论是新教师的入职培训,转岗教师的岗前培训,还是在岗教师的提升培训,要“因类施教”,提升针对性。中职思政课教师因专业背景、教学时长、努力程度等不同,在素质能力和教学水平方面表现出层次差异,有“新手”教师、成熟(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教学名师)之分,教师的素质能力提升要“因层施教”,例如,“新手”教师重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培养;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重在个性化教育思想、教学风格的养成,等等。此外,从四川省的调查结果看,中职思政课教师选择专业素质能力提升的方式与路径呈多元化,体现出教师个性化学习策略与特点。一方面,在中职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中,对同一类型教师、同一层次教师、同一个体教师,要采用多样的方式、途径实施培训;另一方面,面对同一培训学习的目标任务,允许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与“喜好”,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路径。

上一篇: 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立与实施的前提性思考下一篇: 技能人才短缺状况为何难以改变
关闭】【打印
注册担保风险管理师 | 注册信用认证咨询师 | 注册科技金融架构师 | 注册外汇投资分析师 | 注册融资租赁管理师 | 注册仓储金融管理师
注册钢贸融资分析师 | 注册股权投资分析师 | 注册担保人力管理师 | 注册典当管理师 | 注册农村资金互助管理师 | 注册资本市场管理师
Copyright © 1998-2011 www.ijrz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国家金融职业测评中心 联系电话:010--8648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