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全部信息
子课题研究报告17:重庆商务职业学院⑵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育学理论视阈探究

教育学作为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科学,其理论之分类不同,指向不一。赵崇平等通过查阅资料,归纳整理,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特征,对其内涵教育学因子加以梳理。其主要包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统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科学教育的自组织转变理论、大学实践教育理论,分别对应职业核心能力全面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具象衍射、职业核心能力多元挖掘、职业核心能力突破的目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念。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构建、教学关系构建等方面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具象衍射进行剖析;同时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整体性的观点来综合考察、协调和控制职业核心能力力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力求使培养目标达到最优化,从整体上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与渗透;同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引领下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层次,突出强调能力的感知、沟通、传授和综合运用;进而依据基于协同学的科学教育理论——自组织转变理论,把职业核心能力的量变与质变、无序与有序与学生的职前、职后,个体与环境相联系,加速环境变换中自我排列自我组织协同作用的转变,促进其职业竞争力的序参量形成,从而实现职业理念、方法、能力的根本转变,内化为提升职业发展的竞争力;同时从教育学的实践教育理论出发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理念进行提炼,把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做中学”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融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践育人之中,使职业核心能力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及人才成长规律,突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课程之间、不同背景人员之间的碎片化瓶颈,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及培养模式。

同时,刘垂玖等基于教育学视角,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进入新常态急需通过人力资源质量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型期为现实依据,分析了新常态下岗位人才需求变化与高等教育改革趋势,结合理性主义教育学、实证主义教育学、文化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等教育学普遍原理,提炼拓展职业发展课程建设的视野、优化学生的综合评价机制,提出借助传统教育学与各类现代理论的指导,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兼收并蓄,在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上进一步创新。

(二)教育学视角下的通识教育推动职核能力培养研究

教育的本质乃是培养健全的人。通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更为接近教育的本质。潘光旦先生指出,“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教育家梅贻琦先生也曾提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所谓通识教育即使教育对象了解自身与社会环境、自然世界的关联,以及学会正确处理与其之间的关系。从教育观念的角度看,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以升学为主线的“分数—文凭主义”,转为注重能力、注重实践、重视教育对象的素质、个性、创造力以及长远发展。因此通识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天然相同之处。

许灵等以台湾的通识教育为例,探究了其对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以及推进当前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的借鉴意义。通过查阅资料,网络调研等方式,对树德科技大学、高雄第一科技大学、逢甲大学、台中科技大学、台北大学、慈济职业技术学院等不同层次的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经分析得出,在教育理念上,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关怀和“以能力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重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追求健全人格的塑造,以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为培养目标。在教育内容上,通识教育基本涵盖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广博的思考、表达、交际能力,创造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如挫折管理、沟通艺术、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生涯规划以及写作技能、电脑技能、乡土学习、社区服务等方面。提出为了教育对象的长远的、可持续的、终身的发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既需要有教育观念的转变引领,同时其自身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所处环境的实际,针对性地借鉴通识教育相关经验,融会贯通,形成具有特色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才能达到培养目的。

(三)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核心能力实践教育的开展

课题团队廖彩霞等通过培训指导学生团队实践发现,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表现出的弱势,并非主要来源于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学历上的差距抑或专业技能上的不扎实,而是在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创新、责任感及自我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欠缺。不少企业反映职校毕业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由此分析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当前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流趋势,是国家倡导的能力本位的有效载体,也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职业核心能力的优势在于不限于固定职业或岗位需求,因此其相对于固定方向的专业技能培养来说,更加需要第一线的实践与感悟。因此,廖彩霞等在研究中以实践为根本,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职业教育自身的校企合作特色相结合,提出了要在重视专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拓展到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从根本上改革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构建就业导向下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切实保证将上岗实习、专业实践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最终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最终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

(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德育价值研究

一个“全面的人”必然是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的人,既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自然包括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当包括了职业道德与文化的培养。赵崇平、谭勇等经研究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职业文化建设的指南针,需广泛延展载体,才能提升其深度、广度和效度。职业核心能力是除岗位专业能力外适应各岗位各职业转换的关键发展能力,是职业文化建设的猎枪。两者相融,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就业创业工作的科学创新,能系统地彰显职业文化特色,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提升职业发展软实力。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的新常态下,必须广泛应用各种载体,创新形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职业核心能力,全面拓展,彰显特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壮大主流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立足时代、重在实践、和谐发展。把价值体系融入职业狠心能里培养,塑造当代红色职业理想文化、绿色职业心态文化、蓝色职业发展文化。

七、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一)拓展了教师的研究视野,形成了教研成果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形成课题论文多篇,这些论文均能围绕课题中心,有的做深入的理论探讨,有的进行案例说明。这些论文在各级刊物均进行了公开发表,为学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深化与科研水平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重新定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观念与实践

通过教育学视角深入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重新定位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观念与实践。

传统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定位决定了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而服务和就业的途径是进入社会、行业和企业,因此,社会、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就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和目标。而作为宏观上的教育对象,职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亟待通过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而最终体现。在职业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者和企业的共识,探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即不能脱离社会、行业和企业对职业人才的技能要求,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人的“认识”。通过对教育学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探究,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理念与实践进行到重新的定位,认识到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在塑造抽象的“全面的人”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具体的“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综合素质的重要地位,唤起了教师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参与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职业核心能力教改突破推动了学校教研发展

在课题组组长的带动下,各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参与,发现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学习理论,把理论和我校的教育教学特别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提出了符合实际的解决办法,用这些办法解决了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使得教研起到了真正为教学服务的本质作用,从而使得参与课题的教师真真体会到了教研的现实意义,提高了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推动了学校教学研究的发展。

(四)初步实现通识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互通

通识教育不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其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通过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对于通识课程与职业核心能力的交互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通识教育教研室,对于通识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的梳理,在课程的开设上形成宽“通识”,专“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五)初步进行了全媒体环境下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平台研究

伴随第三次工业革命、全媒体新经济时代到来,为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人才培养平台,课题组在总课题组指导下尝试进行了与人交流能力培训模块的微课设计与研究,力图借助传统教育学与各类现代理论的指导,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进一步创新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研究力度。 

八、本课题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一)教育学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宏观思考

尽管本课题分析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教育学上的一些基本原理的具现,但宏观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困境仍然从属与职教大环境在新常态下变革中的动荡。改变并推动职业教育观念的改变,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切入点之一,如何在深化职教改革浪潮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关怀和“以能力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教育学视角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论证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

通过本课题我们虽然研究了教育学视角下关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及一些普遍方法与措施,但由于课题参与人员的水平和时间局限,相关的理论论证还有不完善之处,普遍性的方法如何适应具体环境加以推广,这将是我们下一个阶段继续努力完善的工作。

(三)“互联网+教育”环境下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理实探索待进一步加强

课题组自2014年起开始职业核心能力微课培训设计,但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社会的认可度并实现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全覆盖,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九、结论

在课题组组长与其他成员的不辍的耕耘下,课题的规划、组织、实施、总结等方面的责任得到具体化的落实,并进行了切实可行的实践研究,较清晰的了解了“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一般方法”,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推广打下了扎实基础。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途径、以学校管理制度为保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课题组成员团队合作精神强。通过合理的研究方法,学校课题研究的教科研氛围浓厚,紧扣学生能力培养,加大了课程改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素质。

课题研究目标正确,现实意义强。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要求,是推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切入点,是提高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课题的研究成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之处,同时课题的实施提高了学生适应岗位及职业变化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

[2]  2014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501/t20150120_671388.html

[3]郑智维 汤敏:新常态下,中国需要一场教育革命

http://www.chinareform.org.cn/society/Edu/Practice/201411/t20141123_212355.htm

[4]赵德武高等教育新常态与教育改革创新http://edu.gmw.cn/2015-01/06/content_14409755.htm

[5] MOOCs的教育学视角分析与设计[EB/OL].http://www.xzbu.com/9/view-4827956.htm

[6]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人交流能力训练手册[M].人民出版社,2008:8

[7]秦玉友. 教育理论的分类框架与发展反思[J].南京社会科学,2012(5):124-128

[8]李润洲.教育理论如何表达教育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2007(4):3-5

[9]何克抗.从Blending D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 [J].电化教育研究,2004,(3):37-48.

[10]薛玉琴,刘正伟.多元智能理论视野内的写作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2004,(11):76-78.

[11]陈清梅,邢红军,雷凤兰. 从建构主义到自组织转变理论:科学教育理论的重要变革[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28-33.

[12]刘钰,许亮,靳宇倡.大学实践教育的文献综述[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S1):45-48.

[13]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53.

[4]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EB/OL].红旗文稿,[2010-09-07].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2395209.html

[1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人交流能力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9

[16]孙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121-123

[17]王文兵,王维国.论中国现代职业文化建设[EB/OL].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 2006-1-11

[18]张德,企业文化建设(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85-288

[19]张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J]. 教育探索,2010,(9):51-52

[20]黎开谊.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J]. 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9):40

[21]卞民德.贴近大学生的“心”选择 [N]. 人民日报,2014-08-21

[22]陈成文,孙树文.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0,(6):15-19

[23]刘杨.将红色经典引入大学生理想教育[J].黑龙江史志,2009,(16):113



上一篇: 《为就业服务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的课程建设》成果获广东省第六届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下一篇: 技能人才短缺状况为何难以改变
关闭】【打印
注册担保风险管理师 | 注册信用认证咨询师 | 注册科技金融架构师 | 注册外汇投资分析师 | 注册融资租赁管理师 | 注册仓储金融管理师
注册钢贸融资分析师 | 注册股权投资分析师 | 注册担保人力管理师 | 注册典当管理师 | 注册农村资金互助管理师 | 注册资本市场管理师
Copyright © 1998-2011 www.ijrz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国家金融职业测评中心 联系电话:010--8648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