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全部信息
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与路径选择——基于综合高中的案例研究
 
现今,山东大力开展综合高中试点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要素渐进融入式和前置定向修正式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二者通过创新招生机制、引导科学分流、完善保障机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普职协调纵深发展中的招生一刀切、分流不科学、课程难综合、师资力量缺的难题。为此,建立健全综合高中综合评价招生机制,全面提升分流实施路径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积极构建多元协作投入的资源保障机制成为我国实现普职协调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路径选择。
 
 
 
一、问题提出
 
 
 
2022年4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新法发布后,部分媒体将“普职协调发展”误读为“取消初中后的普职分流”,造成了社会公众的误解,加剧了人们对初中后实施普职分流的焦虑。实行普职分流是促进普职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动普职协调发展是实施普职分流的重要目标,二者相互作用,共同致力于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旧式普职分流具有时间节点固定、学生被动选择、普职单向转换的缺点,忽视了学生的兴趣,限制了学生发展方向,由此加剧了中职学生的劣势累计效应。因此,深化普职协调发展,破解一直以来的普职分流难题,实现传统式刚性分流到引导式柔性分流的转变,关键在于普职分流的重要实施主体——综合高中。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强调了探索建设我国特色综合高中的必要性。现阶段,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愈加凸显,综合高中作为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载体,具有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强化普职深度融通、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意蕴。我国综合高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在经历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两个阶段的探索后均未取得实质性成果,以至于在2010年全国自称综合高中的学校几乎没有。
 
        
 
近年来,山东省积极开展新一轮综合高中试点,积累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建设经验。如何立足山东省综合高中建设经验,围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这个核心议题,从招生、分流、保障三个环节出发深入分析总结综合高中建设模式,是实现普职协调发展新突破的关键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将从研究方法、案例选择、资料搜集与分析三个方面详述研究设计的整个环节(图1)。
 
图片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归纳式案例研究方法,选取两所综合高中试点院校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逻辑视角深析案例学校如何通过优化招生、分流和保障三个环节,进而解决招生一刀切、分流不科学、课程难综合、师资力量缺这类典型的“怎么样”的问题,以期提出我国普职协调发展深入推进的对策建议和优化路径。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双向优势契合,使得归纳式的双案例研究方法成为本研究的不二选择。
 
 
 
(二)案例选择
 
 
 
综合考虑学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案例选择应当遵循的首要逻辑。山东省作为全国首批职教改革成效明显省份和首个国家职教高地,在综合高中试点工作方面政策保障到位、建设经验丰富、管理机制健全。尤其是山东省青岛市独创“分数带式”招生政策、“单一注册、双重管理”学籍管理制度、拨付1000万元专项资金等举措支持综合高中建设,由此推动了学校办学取得显著成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就案例学校而言,本研究选择了山东省首批综合高中试点院校A和B作为研究对象。
 
 
 
A学校在2019年与优质普通高中签订师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探索综合高中育人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校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提供多次分流机会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个性的、自主的、适合的、有选择的教育。学校办学经验由《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教育家》《青岛日报》、山东教育电视台、青岛电视台等权威媒体宣传报道50余次,其典型办学模式作为案例入选教育部《2019中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报告》。
 
 
 
B学校在2016年自主开展普职融通办学探索,为之后开展综合高中人才培养工作打下了基础。学校自主探索“职普一体、双向开放、自主选择、多样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普职融通实践机制,单独设立综合高中班,采取个性化培养方式。根据《B校学生多元发展培养方案》,从教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学籍变动管理、课程建设与师资等方面进行多方筹划,加快推动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教学、师资、实习实训、硬件资源的互通融合,营造支持学生多元发展的良好氛围。
 
 
 
全面考虑案例的典型性、完整性和时效性因素后,本研究选择山东省青岛市的A和B两所综合高中作为案例对象,深入剖析其实践模式构成要素的合理组配并进行理论总结。
 
 
 
(三)资料搜集与分析
 
 
 
案例涉及的数据资料搜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搜索政府部门文件、报刊、书籍、学校官网信息、权威媒体报道等渠道获得关于A学校和B学校的大致概况。第二阶段结合研究内容和第一阶段获得的基本信息编制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与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学校师生代表进行线上访谈和实地调研,全程通过录音、拍照、视频等方式记录信息。其中,调查对象包括3位青岛市教育局相关工作负责人,6位案例学校教师代表和10位学生代表。第三阶段在相关负责人提供文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各项资料的归类整理,以满足研究需要。因此,本研究满足了案例研究的内容翔实性要求,能够支撑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
 
三、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分析
 
 
 
基于数据资料的分析,本研究归纳出两所案例学校在招生、分流、保障三个维度实现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主要以A学校为代表的要素渐进融入式,即强调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师资等要素的渐进融入;以B学校为代表的前置定向修正式,即通过专业选择前置的方式增强学生后续分流培养的针对性,实现“校内+校际”分流方式的创新。
 
 
 
(一)“要素渐进融合式”普职协调发展实践模式
 
 
 
A学校坚守综合高中建设的“整合、试探、分化”原则,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以招生机制民主化、分流实施科学化、课程建设个性化、师资建设多元化为特征的“要素渐进融合式”普职协调发展实践模式(图2),在推进普职协调发展、凸显办学特色化、满足学生多样化成才需求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片
 
 
 
 
1.创新综合评价式招生机制
 
 
 
与传统的考试分数“一刀切”式招生选拔不同,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招生过程的积极性,凸显学生选择的自主性,A学校贯彻“综合考量、民主选择、适性发展”的理念,通过优化招考环节、丰富考核路径、创新多元评价等方式,实现招考过程由单向被动选拔到双向自主选择的转变。资格审查、结构化面试和信息档案建立构成了A学校创新自主招生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在资格审查中,学校秉承多维考量的基本原则,不再将中考分数作为唯一评判依据,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个性发展特征和标志性成果等重要评价指标,作为进入面试的必要条件,初探学生“能不能”进入综合高中。其次,A学校通过结构化面试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个人兴趣、人生规划等个人信息,在进一步加深对学生了解的同时,再探学生“想不想”选择综合高中。最后,A学校基于学生中考成绩、资格审查结果、面试表现相关情况建立学生个人数据信息档案,为之后实施精准性分流培养打好前站。
 
 
 
 
 
2.探索民主式多次分流机制
 
 
 
A学校十分注重前期的分流引导、中期的分流实施、贯穿整个分流过程的课程供给,在引导中分流,在分流中培养,引导、分流、培养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可能的实现。
 
 
 
组建多元共建团队,推动分流引导专业化。A学校积极引入高等学校、行业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优秀资源,打造教师和家长多方主体联动的专业化职业生涯指导团队,推动职业生涯指导走向专业化发展,致力于引导学生做出科学抉择。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方面,A学校与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借助高校优秀资源实现合作育人,与青岛仁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生涯规划教育,通过科学的职业兴趣测评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方面,A学校与山东大学生涯规划指导联盟确立合作关系,对教师进行青少年规划师认证培训,进而增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家长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方面,学校通过家长座谈会、建立家长学校等方式向家长普及教育政策的内容和时代发展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引导家长根据学生学习具体情况及生涯规划情况,支撑家长成为科学指导学生普职分流、发展选择的坚强后盾。
 
 
 
赋予多次机会,保证学生做出正确分流选择。普职分流作为普职协调发展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是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精准培养的必要环节。为了破解传统刚性分流的难题,A学校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分流实施的核心追求,以分流节点灵活化、分流依据科学化、分流方式多样化为抓手,全力保障分流过程中学生选择权回归本体。
 
 
 
在分流节点灵活化方面,学生共有高一下学期的双向选择和高二上学期的单向选择两次分流机会,首次分流可以自由选择职教和普教两个方向,二次分流只能由普教方向转向职教方向,二次分流之后进行学籍转换和学习成果互认。在分流依据科学化方面,学校在结合学生平时学业成绩表现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意愿、教师建议和家长期望,统筹考虑多方信息数据,致力于推动学生做出最适合自身的选择。在分流方式多样化方面,学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德尔菲法等多种方式获得关于学生的综合评价,力求全面反映学生发展特质,为分流实施提供坚实依据。
 
 
 
注重博专结合,采取必、选修式个性化课程供给。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愈加凸显,职教高考逐步打通学生向上发展通道,中职教育实现了由“就业导向”到“就业与升学并重”的转变,相应地对中职学生的普通文化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加强中职学生普通文化课的充分供给,才能保障学生达到升学时的基本要求。
 
 
 
A学校课程设置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宗旨、兴趣探索为牵引,既兼顾基础性知识供给,又落实个性化服务匹配,总体实施必修+选修的课程管理制度。必修课程以九大普通高中文化课程为主,旨在促使学生满足分流时所要求的普通文化课考核标准。选修课程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以及兴趣辨识,同时为了增强学生分流后专业学习的适应性,实现衔接更加平顺,A学校根植理工类专业建设优势,在现有六大核心专业的基础上,经过难度调整、内容筛选,以模块化的形式开发“职业与生活取向”的项目课程,尤其是“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网络信息安全”“云计算大数据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校本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学校还将六大核心专业的专业课程采取开源共享的方式供学生们自由兼修或者旁听,以进一步提升个人专业化水平。
 
 
 
 
 
3.全方位资源供给的保障机制
 
 
 
A学校充分认识到师资力量建设和实习实训硬件资源投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入各方优质资源参与到综合高中建设中。
 
 
 
(1)打造“整合+引进+培训”的人才培养师资团队。教师资源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实施主体,是衡量一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支撑条件。由此,A学校通过扩充师资数量、提高师资教学质量两种路径整合高水平普通高中教师资源、引进重点高校师范生、培训本校优秀教师,共同组建综合高中专业化教学团队,为学生的分流精细化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师资保证,创新了普职师资融合的新形式。
 
 
 
第一,师资整合。A学校聘任青岛二中9个学科的教研组长作为首席指导教师,开启跨校育人新尝试,通过结对帮扶、共同备课、磨课研课等形式全面提升综合高中任课教师教学水平。青岛二中优秀教师定期前往A校指导教学实践、主题教研和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两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享“新工科”教育资源、理化生实验室、物联网创新实验室,共同开发育人效能。
 
 
 
第二,师资引进。为了弥合本校专项师资力量不足的缺憾,A校通过多种引进方式吸引新鲜血液,保障师资力量的充盈,引进山东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重点高校的公费师范生和硕博士研究生,引进青岛一中、青岛九中等优质普高学校教师,带动综合高中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现有专职教师30余人,已形成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
 
 
 
第三,师资培训。A校重视教师在职培训以提升专业化教学水平,通过成立名师工作室、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鼓励支持本校师资外出访学等举措,推动了学校教学水平纵深发展、培养复合型教师、拓展职业发展边界。
 
 
 
(2)实行“嵌入式全过程”权益维护的实习实训保障。实习作为职业学校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在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中职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为了切实保障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权益,开辟高质量实习新路子,推动校企合作走深走实,在实习前A学校采取实地参观、双向洽谈等方式,按照企业可靠、专业对口、学生近便的原则高标准筛选用人单位,利用大数据建立校企合作用人单位信息库,完善用人单位实习质量评价机制,对其开展周期性选拔与淘汰。目前,A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海尔三菱重工(青岛)有限公司、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鼎信通信有限公司等近百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实习就业合作协议,有效扩大了校企合作的“朋友圈”。
 
 
 
在实习过程中,A学校建立了多元参与的实习导师管理机制,整合行业企业大师、校内专业教师、学生家长于一体,协同组建实习导师团队。三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深度参与教学一线,综合考虑学生所学专业、发展意愿等因素,精准确定实习工作岗位,定期选派本校教师到实习企业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和挂职锻炼。各项举措的高效落实有力地打破了学生实习管理中的校“热”企“冷”困境,构建了校、企、家三方和谐育人的新格局。
 
 
 
 
 
(二)“前置定向修正式”普职协调发展实践模式
 
 
 
B学校在省级综合高中试点工作正式开展之前,经历了先行先试的自主探索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随着“分数带式”招生政策和“单一注册、双重管理”学籍管理政策的逐步落地,B学校综合高中建设迎来了统一试点的综合高中建设新时期。在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摸索之后,B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前置定向修正式综合高中建设模式(图3)。 
 
 
 
图片
 
 
 
 
1.注重专业化测试的招生机制
 
 
 
在综合高中的整个建设过程中,始终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放在首要位置是引导式柔性分流的重要特点之一。为了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强化学生成长中的“主人翁”意识,B学校在招生工作中将本校重点建设专业面向学生开放,供学生自由选择,以便明确学生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以往招生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学校通过采取专业大类的招生方式,新增专业水平测试的初试和复试环节,用于考察学生的兴趣意愿与所选专业方向的匹配程度,同时为之后专业分流提供信息基础。其中,初试环节旨在了解学生基本特质信息,复试环节重在考察专业了解程度及潜力探寻,两者共同为最后的招生录取提供有力依据。将客观考试成绩与专业评测相结合,不仅提高了招考工作的科学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兴趣,强化了开展分类培养工作精准性。
 
 
 
 
 
2.创新校际双向选择的分流机制
 
 
 
B学校在分流实施中始终贯彻“学生自主选择”这一重要原则,把唤醒学生的自主性作为分流引导、分流选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目的。
 
 
 
重视能力培养,挖掘学生分流引导的自主性。分流引导作为普职分流实施的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整个分流工作的成功与否。与以往只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不同,B学校将增强学生的自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放在首位,实现由“帮学生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角色转换。
 
 
 
具体而言,学校通过开设专业性质的实践活动与线上课程资源的方式来助力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在学习过程中探明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完成由显性引导到自然引导的升级。首先,学校结合专业特色优势开展创客教育活动,组建商务创客无人机团队,重点建设编程创客、手工创客、数媒创客项目,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创客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学校积极开发了物流单证操作系统、叉车模拟操作软件、ERP电子沙盘、外贸单证时序网络学习课程、电子商务等内容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通过模拟体验、线上观看等方式拉近学生与各个专业之间的距离。④
 
 
 
打破空间限制,开启“校内+校际”双向分流新尝试。B学校通过实行“学生自愿申请+主、客观测试”相结合的分流实施方式,优化分流过程;打破校内分流固有思路,大胆进行校际双向分流的尝试,由此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分流实施新模式。
 
 
 
高一年级时进行宽幅专业倾向性教学,主要学习本校各专业通用性课程,为之后的精细性专业分流做好铺垫。整个校内分流过程共分为自愿申请、综合测评、分流测试三个环节。学生可分别在高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结束前一个月内提出分流申请,学校会对分流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测试合格后方可参加分流测试。分流测试的学生需达到分流专业年级成绩的前30%方可申请学籍转换,学校共有物流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艺术设计与制作、环境监测技术、酿酒工艺与技术六大核心专业可供学生分流选择。
 
 
 
除了校内分流之外,综合高中的学生在经过对应学校的客观成绩和专业水平测试后还可以参与跨校双向分流选择,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本校共有近百名学生获得合作共建普通高中进行双向分流选择的资格,开创了校际分流互转的崭新篇章,充分满足了学生适性选择的愿望。
 
 
 
实施走班上课,创建菜单式课程建设新机制。经过多年试点工作的自主探索,B学校打造了以走班上课、菜单式校本选修课程为亮点的课程建设品牌。B学校按照必修统一、选修单设的课程设置原则,将九科普通高中文化课程作为高一年级的必修课程内容,采取降低课程难度的方式为学生学习特色选修课程保留时间。选修课程并非由专业通识课程简单拼凑而来,而是在学校现有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经过内容精选形成,具体设有山东省精品校本课程“商务接待英语”、青岛市精品校本课程“外贸单证实务”、青岛市首批现代学徒制特色课程“店铺运营”等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并最终形成每位学生的个性化菜单式课程表,引导学生适应走班上课新形式。⑤个性菜单式课程管理方式、丰富的课程资源供给为综合高中课程设置提供更多创新性选择,是强化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技术的一大优势。
 
 
 
 
 
3.多元主体联动参与的保障机制
 
 
 
B学校在充分发挥本校师资优势的基础上,联合家长实现双主体育人,重点开展现代学徒制,进一步推动学生技术技能水平不断提升。
 
 
 
组建“理实结合,家校合作”的人才培养师资团队。B学校从加强理论研究建设、助力信息化课堂实践、创新家校育人新方式3个维度增强教师教学实力,打造了一支强有力的高水平师资团队。
 
 
 
首先,B学校将课题研究作为改善教学活动的现实驱动力,积极参与国家级课题“铸造尊严 成就梦想——B学校德育特色策划研究”、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关于青岛市微视频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青岛市教育教学“十三五”课题“探索四助信息化教学法,让课堂活起来”“中职学校,‘双制’携行,助推产教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等研究,丰富了专业教师理论研究的内涵,为专业建设提供新思路。⑥
 
 
 
其次,在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方面,B学校秉承“多样化教学”理念,重视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经验分享、微课程作品评比展示、体现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的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全力加速多样化教学的落地实践。
 
 
 
最后,为了营造家校联合育人的良好氛围,努力扩大教育受益边界,B学校以名师工作室活动为实践载体,积极探索建立家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邀请家长共同参与编撰校本课程,参与市级精品课程的评比。
 
 
 
完善“以现代学徒制为主抓手”的实习实训保障。B学校瞄准现代学徒制在增强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方面的高效性,积极发挥产、学、研基地等优势资源,加强与重点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工作。学校充分发挥物流连锁学徒训练营的带动作用,共同参与修订学生实习实训手册,参与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验收考核;与青岛唯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尊皇酿酒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签署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校企合作协议,打造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建设精品实习工坊;校企共同开展学生技能培训和师资力量培训,开发基于工作实践需要的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了多种专业教材和课题学习手册。此外,B学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共有近200家,专业化硬件设备齐全,完全能够满足各专业学生实习实训需求。
 
 
 
(三)普职协调发展实践模式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两所案例学校建设模式的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对两种模式进行共性和个性的具体分析。
 
 
 
 
 
1.共性分析
 
 
 
通过对两种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种模式在招生机制、分流机制、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共同特征。
 
 
 
招生工作重视学生主体性。两所学校都突破了传统招生评价只注重考试分数的局限性,新增个人考察环节,把学生由被选择的位置,转换到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角色,充分纳入学生个人特质、兴趣爱好、发展意愿等评价因素,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也为之后开展个性化教学做好信息积累。
 
 
 
分流培养中凸显科学性。实施普职分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而不是进行筛选。两所学校重视分流前的引导工作,将分流选择的权利逐步交予学生本体,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分流依据的选择充分考虑了主客观因素,汇聚多方意见。夯实专业课知识基础,积极开发校本特色课程的方式,形成“必修+选修”的课程体系,在学习过程中探明个人发展意向。
 
 
 
资源投入保障注重多元性。紧密联系各方主体,发挥共建优势,在家校共建、校企合作、师资补充方面“多点开花”,深入参与到课程开发、学生管理、实习实训、教学等人才培养的多个环节,形成合力,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衔接性、贯穿性、持续性的要求,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2.个性分析
 
 
 
在政策环境大体相似的背景下,两所学校在综合高中试点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表1)。
 
 
 
图片
 
 
招生环节和方式差异,促使考核的侧重点不同。B学校着眼于人才培养的连贯性,通过设置限定的专业供学生选择,将专业测试和个人考察的综合表现作为招生依据,但是存在对学生了解不全面和学生选择空间受限的问题。而A学校采取不定向招生和过程式综合评价的方式践行了综合高中的招生综合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B学校在招生工作中的局限性。
 
 
 
分流实施的空间差异,致使分流选择的机会不同。A学校非常注重分流引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给予学生多次校内分流的机会,但是仍然没有建立普职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校际双向自由选择。B学校则在校内分流的基础上,与普通高中在合作办学方面达成共识,自主探索分流实施标准化建设,定期开展双向分流,进而打破了校际分离状态。
 
 
 
资源投入的要素差异,使得保障机制各有特色。A学校通过高质量引进、合作共建、在职培训的方式充实师资队伍力量,以保障学生权益为抓手,建立三方导师团队嵌入式提升实习实训质量。B学校则尤其加强教师理论研究和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以现代学徒制作为校企深入合作的突破口,切实丰富学生实习实训的资源条件。
 
 
 
四、普职协调发展的优化路径
 
 
 
在分析两所案例学校的共性与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从招生、分流、保障三个维度提出推动我国普职协调发展的有效实践举措。
 
 
 
(一)建立健全综合高中综合评价招生机制
 
 
 
把好中等职业教育入口处的质量关是实现普职协调发展前提条件,其中,坚持优化生源结构、改善生源质量的原则,实行中等职业教育综合评价招生机制是关键一招。首先,实现由传统的“线式”招生到“带式”招生的转变,即赋予那些处在“分数带”内的学生拥有更多选择普职教育类型和学校类别的自由,改变以往学生“被选择”的不利处境。积极引导学生和家长进一步走近职业教育、了解职业教育发展前景,从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适应性,力求破除认知层面的职业教育偏见。其次,建立健全自主招生工作机制,形成“统一招生为主,自主招生为辅”的招生工作格局。新纳入学生发展意愿、特长爱好等个性特质因素作为招生评价的重要维度,完成由强调甄别选拔到注重激励改进导向的转向,促使学生由“能进来”到“想留下”的态度转换,进而增强学生职业教育认同感。
 
 
 
(二)全面提升分流实施路径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义务教育后实施普职分流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更是促进普职协调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的客观要求。作为普职分流的首要追求,完善引导式柔性分流机制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首先,分流引导科学化,在遵循普职深入融合的要求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开发专业特色类校本课程,拓展学生可选择的范围;丰富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形式,采取知识讲座、专家座谈、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助力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认清本我在普职分流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分流时的自我引导能力。其次,分流依据科学化,不再固守“唯分数论”,新增学生意愿、教师建议、家长期望作为分流择向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同时合理规划各要素在分流依据中所占的比例。再次,打破分流的时间限定,给予学生多次分流机会,降低学生试误成本,达成“在分流中培养,在培养中分流”的既定目标。
 
 
 
(三)积极构建多元协作投入的资源保障机制
 
 
 
 “行稳致远在于结伴而行”,实现普职协调发展的目标离不开多个主体的协力共建。首先,鼓励普职学校自主探索形成合作办学共识,充分发挥各自办学优势深入参与到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师资培训、实习实训的具体环节中,共同制订校际分流的学习成果互认标准,突破学生分流选择的空间范围,开启普职双向分流的新尝试,形成校内分流+校际分流相结合的良好格局。其次,通过师资引进、自主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支持教师扮演好学生发展路径选择的“引路人”这一角色,注重学生自主规划的理论知识补充和实践能力培养。最后,切实加强与高等学校、专业化教育机构等主体的合作,引入成熟的标准化测验和量表(例如,SDS霍兰德职业适应性测验、DAT分辨能力倾向测验、GATB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辅助分流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凸显普职分流科学性的重要举措。
 
 
 
注释:     
 
①图1数据根据案例研究方法相关理论得出。        
 
②图2数据根据A学校官方网站数据和访谈资料整理得出。        
 
③图3数据根据B学校官方网站数据和访谈资料整理得出。        
 
④⑤⑥资料来源:http://qdswxx.cn/.        
 
⑦表1数据根据多位访谈对象的访谈资料整理得出。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22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潘海生,袁文超,宋亚峰.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与路径选择——基于综合高中的案例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2):21-28.

现今,山东大力开展综合高中试点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要素渐进融入式和前置定向修正式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二者通过创新招生机制、引导科学分流、完善保障机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普职协调纵深发展中的招生一刀切、分流不科学、课程难综合、师资力量缺的难题。为此,建立健全综合高中综合评价招生机制,全面提升分流实施路径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积极构建多元协作投入的资源保障机制成为我国实现普职协调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路径选择。

 

一、问题提出

 

2022年4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新法发布后,部分媒体将“普职协调发展”误读为“取消初中后的普职分流”,造成了社会公众的误解,加剧了人们对初中后实施普职分流的焦虑。实行普职分流是促进普职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动普职协调发展是实施普职分流的重要目标,二者相互作用,共同致力于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旧式普职分流具有时间节点固定、学生被动选择、普职单向转换的缺点,忽视了学生的兴趣,限制了学生发展方向,由此加剧了中职学生的劣势累计效应。因此,深化普职协调发展,破解一直以来的普职分流难题,实现传统式刚性分流到引导式柔性分流的转变,关键在于普职分流的重要实施主体——综合高中。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强调了探索建设我国特色综合高中的必要性。现阶段,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愈加凸显,综合高中作为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载体,具有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强化普职深度融通、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意蕴。我国综合高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在经历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两个阶段的探索后均未取得实质性成果,以至于在2010年全国自称综合高中的学校几乎没有。

        

近年来,山东省积极开展新一轮综合高中试点,积累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建设经验。如何立足山东省综合高中建设经验,围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这个核心议题,从招生、分流、保障三个环节出发深入分析总结综合高中建设模式,是实现普职协调发展新突破的关键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将从研究方法、案例选择、资料搜集与分析三个方面详述研究设计的整个环节(图1)。

图片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归纳式案例研究方法,选取两所综合高中试点院校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逻辑视角深析案例学校如何通过优化招生、分流和保障三个环节,进而解决招生一刀切、分流不科学、课程难综合、师资力量缺这类典型的“怎么样”的问题,以期提出我国普职协调发展深入推进的对策建议和优化路径。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双向优势契合,使得归纳式的双案例研究方法成为本研究的不二选择。

 

(二)案例选择

 

综合考虑学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案例选择应当遵循的首要逻辑。山东省作为全国首批职教改革成效明显省份和首个国家职教高地,在综合高中试点工作方面政策保障到位、建设经验丰富、管理机制健全。尤其是山东省青岛市独创“分数带式”招生政策、“单一注册、双重管理”学籍管理制度、拨付1000万元专项资金等举措支持综合高中建设,由此推动了学校办学取得显著成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就案例学校而言,本研究选择了山东省首批综合高中试点院校A和B作为研究对象。

 

A学校在2019年与优质普通高中签订师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探索综合高中育人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校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提供多次分流机会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个性的、自主的、适合的、有选择的教育。学校办学经验由《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教育家》《青岛日报》、山东教育电视台、青岛电视台等权威媒体宣传报道50余次,其典型办学模式作为案例入选教育部《2019中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报告》。

 

B学校在2016年自主开展普职融通办学探索,为之后开展综合高中人才培养工作打下了基础。学校自主探索“职普一体、双向开放、自主选择、多样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普职融通实践机制,单独设立综合高中班,采取个性化培养方式。根据《B校学生多元发展培养方案》,从教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学籍变动管理、课程建设与师资等方面进行多方筹划,加快推动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教学、师资、实习实训、硬件资源的互通融合,营造支持学生多元发展的良好氛围。

 

全面考虑案例的典型性、完整性和时效性因素后,本研究选择山东省青岛市的A和B两所综合高中作为案例对象,深入剖析其实践模式构成要素的合理组配并进行理论总结。

 

(三)资料搜集与分析

 

案例涉及的数据资料搜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搜索政府部门文件、报刊、书籍、学校官网信息、权威媒体报道等渠道获得关于A学校和B学校的大致概况。第二阶段结合研究内容和第一阶段获得的基本信息编制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与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学校师生代表进行线上访谈和实地调研,全程通过录音、拍照、视频等方式记录信息。其中,调查对象包括3位青岛市教育局相关工作负责人,6位案例学校教师代表和10位学生代表。第三阶段在相关负责人提供文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各项资料的归类整理,以满足研究需要。因此,本研究满足了案例研究的内容翔实性要求,能够支撑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

三、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分析

 

基于数据资料的分析,本研究归纳出两所案例学校在招生、分流、保障三个维度实现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主要以A学校为代表的要素渐进融入式,即强调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师资等要素的渐进融入;以B学校为代表的前置定向修正式,即通过专业选择前置的方式增强学生后续分流培养的针对性,实现“校内+校际”分流方式的创新。

 

(一)“要素渐进融合式”普职协调发展实践模式

 

A学校坚守综合高中建设的“整合、试探、分化”原则,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以招生机制民主化、分流实施科学化、课程建设个性化、师资建设多元化为特征的“要素渐进融合式”普职协调发展实践模式(图2),在推进普职协调发展、凸显办学特色化、满足学生多样化成才需求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片

 

 

1.创新综合评价式招生机制

 

与传统的考试分数“一刀切”式招生选拔不同,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招生过程的积极性,凸显学生选择的自主性,A学校贯彻“综合考量、民主选择、适性发展”的理念,通过优化招考环节、丰富考核路径、创新多元评价等方式,实现招考过程由单向被动选拔到双向自主选择的转变。资格审查、结构化面试和信息档案建立构成了A学校创新自主招生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在资格审查中,学校秉承多维考量的基本原则,不再将中考分数作为唯一评判依据,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个性发展特征和标志性成果等重要评价指标,作为进入面试的必要条件,初探学生“能不能”进入综合高中。其次,A学校通过结构化面试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个人兴趣、人生规划等个人信息,在进一步加深对学生了解的同时,再探学生“想不想”选择综合高中。最后,A学校基于学生中考成绩、资格审查结果、面试表现相关情况建立学生个人数据信息档案,为之后实施精准性分流培养打好前站。

 

 

2.探索民主式多次分流机制

 

A学校十分注重前期的分流引导、中期的分流实施、贯穿整个分流过程的课程供给,在引导中分流,在分流中培养,引导、分流、培养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可能的实现。

 

组建多元共建团队,推动分流引导专业化。A学校积极引入高等学校、行业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优秀资源,打造教师和家长多方主体联动的专业化职业生涯指导团队,推动职业生涯指导走向专业化发展,致力于引导学生做出科学抉择。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方面,A学校与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借助高校优秀资源实现合作育人,与青岛仁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生涯规划教育,通过科学的职业兴趣测评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方面,A学校与山东大学生涯规划指导联盟确立合作关系,对教师进行青少年规划师认证培训,进而增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家长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方面,学校通过家长座谈会、建立家长学校等方式向家长普及教育政策的内容和时代发展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引导家长根据学生学习具体情况及生涯规划情况,支撑家长成为科学指导学生普职分流、发展选择的坚强后盾。

 

赋予多次机会,保证学生做出正确分流选择。普职分流作为普职协调发展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是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精准培养的必要环节。为了破解传统刚性分流的难题,A学校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分流实施的核心追求,以分流节点灵活化、分流依据科学化、分流方式多样化为抓手,全力保障分流过程中学生选择权回归本体。

 

在分流节点灵活化方面,学生共有高一下学期的双向选择和高二上学期的单向选择两次分流机会,首次分流可以自由选择职教和普教两个方向,二次分流只能由普教方向转向职教方向,二次分流之后进行学籍转换和学习成果互认。在分流依据科学化方面,学校在结合学生平时学业成绩表现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意愿、教师建议和家长期望,统筹考虑多方信息数据,致力于推动学生做出最适合自身的选择。在分流方式多样化方面,学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德尔菲法等多种方式获得关于学生的综合评价,力求全面反映学生发展特质,为分流实施提供坚实依据。

 

注重博专结合,采取必、选修式个性化课程供给。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愈加凸显,职教高考逐步打通学生向上发展通道,中职教育实现了由“就业导向”到“就业与升学并重”的转变,相应地对中职学生的普通文化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加强中职学生普通文化课的充分供给,才能保障学生达到升学时的基本要求。

 

A学校课程设置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宗旨、兴趣探索为牵引,既兼顾基础性知识供给,又落实个性化服务匹配,总体实施必修+选修的课程管理制度。必修课程以九大普通高中文化课程为主,旨在促使学生满足分流时所要求的普通文化课考核标准。选修课程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以及兴趣辨识,同时为了增强学生分流后专业学习的适应性,实现衔接更加平顺,A学校根植理工类专业建设优势,在现有六大核心专业的基础上,经过难度调整、内容筛选,以模块化的形式开发“职业与生活取向”的项目课程,尤其是“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网络信息安全”“云计算大数据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校本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学校还将六大核心专业的专业课程采取开源共享的方式供学生们自由兼修或者旁听,以进一步提升个人专业化水平。

 

 

3.全方位资源供给的保障机制

 

A学校充分认识到师资力量建设和实习实训硬件资源投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入各方优质资源参与到综合高中建设中。

 

(1)打造“整合+引进+培训”的人才培养师资团队。教师资源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实施主体,是衡量一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支撑条件。由此,A学校通过扩充师资数量、提高师资教学质量两种路径整合高水平普通高中教师资源、引进重点高校师范生、培训本校优秀教师,共同组建综合高中专业化教学团队,为学生的分流精细化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师资保证,创新了普职师资融合的新形式。

 

第一,师资整合。A学校聘任青岛二中9个学科的教研组长作为首席指导教师,开启跨校育人新尝试,通过结对帮扶、共同备课、磨课研课等形式全面提升综合高中任课教师教学水平。青岛二中优秀教师定期前往A校指导教学实践、主题教研和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两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享“新工科”教育资源、理化生实验室、物联网创新实验室,共同开发育人效能。

 

第二,师资引进。为了弥合本校专项师资力量不足的缺憾,A校通过多种引进方式吸引新鲜血液,保障师资力量的充盈,引进山东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重点高校的公费师范生和硕博士研究生,引进青岛一中、青岛九中等优质普高学校教师,带动综合高中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现有专职教师30余人,已形成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

 

第三,师资培训。A校重视教师在职培训以提升专业化教学水平,通过成立名师工作室、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鼓励支持本校师资外出访学等举措,推动了学校教学水平纵深发展、培养复合型教师、拓展职业发展边界。

 

(2)实行“嵌入式全过程”权益维护的实习实训保障。实习作为职业学校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在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中职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为了切实保障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权益,开辟高质量实习新路子,推动校企合作走深走实,在实习前A学校采取实地参观、双向洽谈等方式,按照企业可靠、专业对口、学生近便的原则高标准筛选用人单位,利用大数据建立校企合作用人单位信息库,完善用人单位实习质量评价机制,对其开展周期性选拔与淘汰。目前,A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海尔三菱重工(青岛)有限公司、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鼎信通信有限公司等近百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实习就业合作协议,有效扩大了校企合作的“朋友圈”。

 

在实习过程中,A学校建立了多元参与的实习导师管理机制,整合行业企业大师、校内专业教师、学生家长于一体,协同组建实习导师团队。三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深度参与教学一线,综合考虑学生所学专业、发展意愿等因素,精准确定实习工作岗位,定期选派本校教师到实习企业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和挂职锻炼。各项举措的高效落实有力地打破了学生实习管理中的校“热”企“冷”困境,构建了校、企、家三方和谐育人的新格局。

 

 

(二)“前置定向修正式”普职协调发展实践模式

 

B学校在省级综合高中试点工作正式开展之前,经历了先行先试的自主探索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随着“分数带式”招生政策和“单一注册、双重管理”学籍管理政策的逐步落地,B学校综合高中建设迎来了统一试点的综合高中建设新时期。在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摸索之后,B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前置定向修正式综合高中建设模式(图3)。 

 

图片

 

 

1.注重专业化测试的招生机制

 

在综合高中的整个建设过程中,始终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放在首要位置是引导式柔性分流的重要特点之一。为了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强化学生成长中的“主人翁”意识,B学校在招生工作中将本校重点建设专业面向学生开放,供学生自由选择,以便明确学生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以往招生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学校通过采取专业大类的招生方式,新增专业水平测试的初试和复试环节,用于考察学生的兴趣意愿与所选专业方向的匹配程度,同时为之后专业分流提供信息基础。其中,初试环节旨在了解学生基本特质信息,复试环节重在考察专业了解程度及潜力探寻,两者共同为最后的招生录取提供有力依据。将客观考试成绩与专业评测相结合,不仅提高了招考工作的科学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兴趣,强化了开展分类培养工作精准性。

 

 

2.创新校际双向选择的分流机制

 

B学校在分流实施中始终贯彻“学生自主选择”这一重要原则,把唤醒学生的自主性作为分流引导、分流选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目的。

 

重视能力培养,挖掘学生分流引导的自主性。分流引导作为普职分流实施的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整个分流工作的成功与否。与以往只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不同,B学校将增强学生的自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放在首位,实现由“帮学生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角色转换。

 

具体而言,学校通过开设专业性质的实践活动与线上课程资源的方式来助力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在学习过程中探明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完成由显性引导到自然引导的升级。首先,学校结合专业特色优势开展创客教育活动,组建商务创客无人机团队,重点建设编程创客、手工创客、数媒创客项目,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创客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学校积极开发了物流单证操作系统、叉车模拟操作软件、ERP电子沙盘、外贸单证时序网络学习课程、电子商务等内容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通过模拟体验、线上观看等方式拉近学生与各个专业之间的距离。④

 

打破空间限制,开启“校内+校际”双向分流新尝试。B学校通过实行“学生自愿申请+主、客观测试”相结合的分流实施方式,优化分流过程;打破校内分流固有思路,大胆进行校际双向分流的尝试,由此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分流实施新模式。

 

高一年级时进行宽幅专业倾向性教学,主要学习本校各专业通用性课程,为之后的精细性专业分流做好铺垫。整个校内分流过程共分为自愿申请、综合测评、分流测试三个环节。学生可分别在高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结束前一个月内提出分流申请,学校会对分流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测试合格后方可参加分流测试。分流测试的学生需达到分流专业年级成绩的前30%方可申请学籍转换,学校共有物流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艺术设计与制作、环境监测技术、酿酒工艺与技术六大核心专业可供学生分流选择。

 

除了校内分流之外,综合高中的学生在经过对应学校的客观成绩和专业水平测试后还可以参与跨校双向分流选择,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本校共有近百名学生获得合作共建普通高中进行双向分流选择的资格,开创了校际分流互转的崭新篇章,充分满足了学生适性选择的愿望。

 

实施走班上课,创建菜单式课程建设新机制。经过多年试点工作的自主探索,B学校打造了以走班上课、菜单式校本选修课程为亮点的课程建设品牌。B学校按照必修统一、选修单设的课程设置原则,将九科普通高中文化课程作为高一年级的必修课程内容,采取降低课程难度的方式为学生学习特色选修课程保留时间。选修课程并非由专业通识课程简单拼凑而来,而是在学校现有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经过内容精选形成,具体设有山东省精品校本课程“商务接待英语”、青岛市精品校本课程“外贸单证实务”、青岛市首批现代学徒制特色课程“店铺运营”等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并最终形成每位学生的个性化菜单式课程表,引导学生适应走班上课新形式。⑤个性菜单式课程管理方式、丰富的课程资源供给为综合高中课程设置提供更多创新性选择,是强化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技术的一大优势。

 

 

3.多元主体联动参与的保障机制

 

B学校在充分发挥本校师资优势的基础上,联合家长实现双主体育人,重点开展现代学徒制,进一步推动学生技术技能水平不断提升。

 

组建“理实结合,家校合作”的人才培养师资团队。B学校从加强理论研究建设、助力信息化课堂实践、创新家校育人新方式3个维度增强教师教学实力,打造了一支强有力的高水平师资团队。

 

首先,B学校将课题研究作为改善教学活动的现实驱动力,积极参与国家级课题“铸造尊严 成就梦想——B学校德育特色策划研究”、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关于青岛市微视频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青岛市教育教学“十三五”课题“探索四助信息化教学法,让课堂活起来”“中职学校,‘双制’携行,助推产教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等研究,丰富了专业教师理论研究的内涵,为专业建设提供新思路。⑥

 

其次,在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方面,B学校秉承“多样化教学”理念,重视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经验分享、微课程作品评比展示、体现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的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全力加速多样化教学的落地实践。

 

最后,为了营造家校联合育人的良好氛围,努力扩大教育受益边界,B学校以名师工作室活动为实践载体,积极探索建立家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邀请家长共同参与编撰校本课程,参与市级精品课程的评比。

 

完善“以现代学徒制为主抓手”的实习实训保障。B学校瞄准现代学徒制在增强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方面的高效性,积极发挥产、学、研基地等优势资源,加强与重点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工作。学校充分发挥物流连锁学徒训练营的带动作用,共同参与修订学生实习实训手册,参与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验收考核;与青岛唯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尊皇酿酒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签署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校企合作协议,打造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建设精品实习工坊;校企共同开展学生技能培训和师资力量培训,开发基于工作实践需要的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了多种专业教材和课题学习手册。此外,B学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共有近200家,专业化硬件设备齐全,完全能够满足各专业学生实习实训需求。

 

(三)普职协调发展实践模式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两所案例学校建设模式的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对两种模式进行共性和个性的具体分析。

 

 

1.共性分析

 

通过对两种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种模式在招生机制、分流机制、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共同特征。

 

招生工作重视学生主体性。两所学校都突破了传统招生评价只注重考试分数的局限性,新增个人考察环节,把学生由被选择的位置,转换到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角色,充分纳入学生个人特质、兴趣爱好、发展意愿等评价因素,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也为之后开展个性化教学做好信息积累。

 

分流培养中凸显科学性。实施普职分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而不是进行筛选。两所学校重视分流前的引导工作,将分流选择的权利逐步交予学生本体,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分流依据的选择充分考虑了主客观因素,汇聚多方意见。夯实专业课知识基础,积极开发校本特色课程的方式,形成“必修+选修”的课程体系,在学习过程中探明个人发展意向。

 

资源投入保障注重多元性。紧密联系各方主体,发挥共建优势,在家校共建、校企合作、师资补充方面“多点开花”,深入参与到课程开发、学生管理、实习实训、教学等人才培养的多个环节,形成合力,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衔接性、贯穿性、持续性的要求,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2.个性分析

 

在政策环境大体相似的背景下,两所学校在综合高中试点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表1)。

 

图片

 

招生环节和方式差异,促使考核的侧重点不同。B学校着眼于人才培养的连贯性,通过设置限定的专业供学生选择,将专业测试和个人考察的综合表现作为招生依据,但是存在对学生了解不全面和学生选择空间受限的问题。而A学校采取不定向招生和过程式综合评价的方式践行了综合高中的招生综合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B学校在招生工作中的局限性。

 

分流实施的空间差异,致使分流选择的机会不同。A学校非常注重分流引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给予学生多次校内分流的机会,但是仍然没有建立普职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校际双向自由选择。B学校则在校内分流的基础上,与普通高中在合作办学方面达成共识,自主探索分流实施标准化建设,定期开展双向分流,进而打破了校际分离状态。

 

资源投入的要素差异,使得保障机制各有特色。A学校通过高质量引进、合作共建、在职培训的方式充实师资队伍力量,以保障学生权益为抓手,建立三方导师团队嵌入式提升实习实训质量。B学校则尤其加强教师理论研究和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以现代学徒制作为校企深入合作的突破口,切实丰富学生实习实训的资源条件。

 

四、普职协调发展的优化路径

 

在分析两所案例学校的共性与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从招生、分流、保障三个维度提出推动我国普职协调发展的有效实践举措。

 

(一)建立健全综合高中综合评价招生机制

 

把好中等职业教育入口处的质量关是实现普职协调发展前提条件,其中,坚持优化生源结构、改善生源质量的原则,实行中等职业教育综合评价招生机制是关键一招。首先,实现由传统的“线式”招生到“带式”招生的转变,即赋予那些处在“分数带”内的学生拥有更多选择普职教育类型和学校类别的自由,改变以往学生“被选择”的不利处境。积极引导学生和家长进一步走近职业教育、了解职业教育发展前景,从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适应性,力求破除认知层面的职业教育偏见。其次,建立健全自主招生工作机制,形成“统一招生为主,自主招生为辅”的招生工作格局。新纳入学生发展意愿、特长爱好等个性特质因素作为招生评价的重要维度,完成由强调甄别选拔到注重激励改进导向的转向,促使学生由“能进来”到“想留下”的态度转换,进而增强学生职业教育认同感。

 

(二)全面提升分流实施路径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义务教育后实施普职分流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更是促进普职协调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的客观要求。作为普职分流的首要追求,完善引导式柔性分流机制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首先,分流引导科学化,在遵循普职深入融合的要求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开发专业特色类校本课程,拓展学生可选择的范围;丰富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形式,采取知识讲座、专家座谈、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助力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认清本我在普职分流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分流时的自我引导能力。其次,分流依据科学化,不再固守“唯分数论”,新增学生意愿、教师建议、家长期望作为分流择向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同时合理规划各要素在分流依据中所占的比例。再次,打破分流的时间限定,给予学生多次分流机会,降低学生试误成本,达成“在分流中培养,在培养中分流”的既定目标。

 

(三)积极构建多元协作投入的资源保障机制

 

 “行稳致远在于结伴而行”,实现普职协调发展的目标离不开多个主体的协力共建。首先,鼓励普职学校自主探索形成合作办学共识,充分发挥各自办学优势深入参与到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师资培训、实习实训的具体环节中,共同制订校际分流的学习成果互认标准,突破学生分流选择的空间范围,开启普职双向分流的新尝试,形成校内分流+校际分流相结合的良好格局。其次,通过师资引进、自主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支持教师扮演好学生发展路径选择的“引路人”这一角色,注重学生自主规划的理论知识补充和实践能力培养。最后,切实加强与高等学校、专业化教育机构等主体的合作,引入成熟的标准化测验和量表(例如,SDS霍兰德职业适应性测验、DAT分辨能力倾向测验、GATB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辅助分流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凸显普职分流科学性的重要举措。

 

注释:     

①图1数据根据案例研究方法相关理论得出。        

②图2数据根据A学校官方网站数据和访谈资料整理得出。        

③图3数据根据B学校官方网站数据和访谈资料整理得出。        

④⑤⑥资料来源:http://qdswxx.cn/.        

⑦表1数据根据多位访谈对象的访谈资料整理得出。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22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潘海生,袁文超,宋亚峰.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与路径选择——基于综合高中的案例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2):21-28.

 

现今,山东大力开展综合高中试点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要素渐进融入式和前置定向修正式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二者通过创新招生机制、引导科学分流、完善保障机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普职协调纵深发展中的招生一刀切、分流不科学、课程难综合、师资力量缺的难题。为此,建立健全综合高中综合评价招生机制,全面提升分流实施路径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积极构建多元协作投入的资源保障机制成为我国实现普职协调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路径选择。

 

一、问题提出

 

2022年4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新法发布后,部分媒体将“普职协调发展”误读为“取消初中后的普职分流”,造成了社会公众的误解,加剧了人们对初中后实施普职分流的焦虑。实行普职分流是促进普职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动普职协调发展是实施普职分流的重要目标,二者相互作用,共同致力于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旧式普职分流具有时间节点固定、学生被动选择、普职单向转换的缺点,忽视了学生的兴趣,限制了学生发展方向,由此加剧了中职学生的劣势累计效应。因此,深化普职协调发展,破解一直以来的普职分流难题,实现传统式刚性分流到引导式柔性分流的转变,关键在于普职分流的重要实施主体——综合高中。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强调了探索建设我国特色综合高中的必要性。现阶段,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愈加凸显,综合高中作为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载体,具有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强化普职深度融通、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意蕴。我国综合高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在经历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两个阶段的探索后均未取得实质性成果,以至于在2010年全国自称综合高中的学校几乎没有。

        

近年来,山东省积极开展新一轮综合高中试点,积累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建设经验。如何立足山东省综合高中建设经验,围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这个核心议题,从招生、分流、保障三个环节出发深入分析总结综合高中建设模式,是实现普职协调发展新突破的关键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将从研究方法、案例选择、资料搜集与分析三个方面详述研究设计的整个环节(图1)。

图片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归纳式案例研究方法,选取两所综合高中试点院校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逻辑视角深析案例学校如何通过优化招生、分流和保障三个环节,进而解决招生一刀切、分流不科学、课程难综合、师资力量缺这类典型的“怎么样”的问题,以期提出我国普职协调发展深入推进的对策建议和优化路径。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双向优势契合,使得归纳式的双案例研究方法成为本研究的不二选择。

 

(二)案例选择

 

综合考虑学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案例选择应当遵循的首要逻辑。山东省作为全国首批职教改革成效明显省份和首个国家职教高地,在综合高中试点工作方面政策保障到位、建设经验丰富、管理机制健全。尤其是山东省青岛市独创“分数带式”招生政策、“单一注册、双重管理”学籍管理制度、拨付1000万元专项资金等举措支持综合高中建设,由此推动了学校办学取得显著成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就案例学校而言,本研究选择了山东省首批综合高中试点院校A和B作为研究对象。

 

A学校在2019年与优质普通高中签订师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探索综合高中育人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校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提供多次分流机会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个性的、自主的、适合的、有选择的教育。学校办学经验由《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教育家》《青岛日报》、山东教育电视台、青岛电视台等权威媒体宣传报道50余次,其典型办学模式作为案例入选教育部《2019中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报告》。

 

B学校在2016年自主开展普职融通办学探索,为之后开展综合高中人才培养工作打下了基础。学校自主探索“职普一体、双向开放、自主选择、多样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普职融通实践机制,单独设立综合高中班,采取个性化培养方式。根据《B校学生多元发展培养方案》,从教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学籍变动管理、课程建设与师资等方面进行多方筹划,加快推动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教学、师资、实习实训、硬件资源的互通融合,营造支持学生多元发展的良好氛围。

 

全面考虑案例的典型性、完整性和时效性因素后,本研究选择山东省青岛市的A和B两所综合高中作为案例对象,深入剖析其实践模式构成要素的合理组配并进行理论总结。

 

(三)资料搜集与分析

 

案例涉及的数据资料搜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搜索政府部门文件、报刊、书籍、学校官网信息、权威媒体报道等渠道获得关于A学校和B学校的大致概况。第二阶段结合研究内容和第一阶段获得的基本信息编制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与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学校师生代表进行线上访谈和实地调研,全程通过录音、拍照、视频等方式记录信息。其中,调查对象包括3位青岛市教育局相关工作负责人,6位案例学校教师代表和10位学生代表。第三阶段在相关负责人提供文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各项资料的归类整理,以满足研究需要。因此,本研究满足了案例研究的内容翔实性要求,能够支撑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

三、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分析

 

基于数据资料的分析,本研究归纳出两所案例学校在招生、分流、保障三个维度实现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主要以A学校为代表的要素渐进融入式,即强调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师资等要素的渐进融入;以B学校为代表的前置定向修正式,即通过专业选择前置的方式增强学生后续分流培养的针对性,实现“校内+校际”分流方式的创新。

 

(一)“要素渐进融合式”普职协调发展实践模式

 

A学校坚守综合高中建设的“整合、试探、分化”原则,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以招生机制民主化、分流实施科学化、课程建设个性化、师资建设多元化为特征的“要素渐进融合式”普职协调发展实践模式(图2),在推进普职协调发展、凸显办学特色化、满足学生多样化成才需求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片

 

 

1.创新综合评价式招生机制

 

与传统的考试分数“一刀切”式招生选拔不同,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招生过程的积极性,凸显学生选择的自主性,A学校贯彻“综合考量、民主选择、适性发展”的理念,通过优化招考环节、丰富考核路径、创新多元评价等方式,实现招考过程由单向被动选拔到双向自主选择的转变。资格审查、结构化面试和信息档案建立构成了A学校创新自主招生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在资格审查中,学校秉承多维考量的基本原则,不再将中考分数作为唯一评判依据,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个性发展特征和标志性成果等重要评价指标,作为进入面试的必要条件,初探学生“能不能”进入综合高中。其次,A学校通过结构化面试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个人兴趣、人生规划等个人信息,在进一步加深对学生了解的同时,再探学生“想不想”选择综合高中。最后,A学校基于学生中考成绩、资格审查结果、面试表现相关情况建立学生个人数据信息档案,为之后实施精准性分流培养打好前站。

 

 

2.探索民主式多次分流机制

 

A学校十分注重前期的分流引导、中期的分流实施、贯穿整个分流过程的课程供给,在引导中分流,在分流中培养,引导、分流、培养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可能的实现。

 

组建多元共建团队,推动分流引导专业化。A学校积极引入高等学校、行业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优秀资源,打造教师和家长多方主体联动的专业化职业生涯指导团队,推动职业生涯指导走向专业化发展,致力于引导学生做出科学抉择。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方面,A学校与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借助高校优秀资源实现合作育人,与青岛仁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生涯规划教育,通过科学的职业兴趣测评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方面,A学校与山东大学生涯规划指导联盟确立合作关系,对教师进行青少年规划师认证培训,进而增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家长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方面,学校通过家长座谈会、建立家长学校等方式向家长普及教育政策的内容和时代发展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引导家长根据学生学习具体情况及生涯规划情况,支撑家长成为科学指导学生普职分流、发展选择的坚强后盾。

 

赋予多次机会,保证学生做出正确分流选择。普职分流作为普职协调发展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是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精准培养的必要环节。为了破解传统刚性分流的难题,A学校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分流实施的核心追求,以分流节点灵活化、分流依据科学化、分流方式多样化为抓手,全力保障分流过程中学生选择权回归本体。

 

在分流节点灵活化方面,学生共有高一下学期的双向选择和高二上学期的单向选择两次分流机会,首次分流可以自由选择职教和普教两个方向,二次分流只能由普教方向转向职教方向,二次分流之后进行学籍转换和学习成果互认。在分流依据科学化方面,学校在结合学生平时学业成绩表现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意愿、教师建议和家长期望,统筹考虑多方信息数据,致力于推动学生做出最适合自身的选择。在分流方式多样化方面,学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德尔菲法等多种方式获得关于学生的综合评价,力求全面反映学生发展特质,为分流实施提供坚实依据。

 

注重博专结合,采取必、选修式个性化课程供给。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愈加凸显,职教高考逐步打通学生向上发展通道,中职教育实现了由“就业导向”到“就业与升学并重”的转变,相应地对中职学生的普通文化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加强中职学生普通文化课的充分供给,才能保障学生达到升学时的基本要求。

 

A学校课程设置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宗旨、兴趣探索为牵引,既兼顾基础性知识供给,又落实个性化服务匹配,总体实施必修+选修的课程管理制度。必修课程以九大普通高中文化课程为主,旨在促使学生满足分流时所要求的普通文化课考核标准。选修课程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以及兴趣辨识,同时为了增强学生分流后专业学习的适应性,实现衔接更加平顺,A学校根植理工类专业建设优势,在现有六大核心专业的基础上,经过难度调整、内容筛选,以模块化的形式开发“职业与生活取向”的项目课程,尤其是“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网络信息安全”“云计算大数据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校本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学校还将六大核心专业的专业课程采取开源共享的方式供学生们自由兼修或者旁听,以进一步提升个人专业化水平。

 

 

3.全方位资源供给的保障机制

 

A学校充分认识到师资力量建设和实习实训硬件资源投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入各方优质资源参与到综合高中建设中。

 

(1)打造“整合+引进+培训”的人才培养师资团队。教师资源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实施主体,是衡量一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支撑条件。由此,A学校通过扩充师资数量、提高师资教学质量两种路径整合高水平普通高中教师资源、引进重点高校师范生、培训本校优秀教师,共同组建综合高中专业化教学团队,为学生的分流精细化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师资保证,创新了普职师资融合的新形式。

 

第一,师资整合。A学校聘任青岛二中9个学科的教研组长作为首席指导教师,开启跨校育人新尝试,通过结对帮扶、共同备课、磨课研课等形式全面提升综合高中任课教师教学水平。青岛二中优秀教师定期前往A校指导教学实践、主题教研和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两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享“新工科”教育资源、理化生实验室、物联网创新实验室,共同开发育人效能。

 

第二,师资引进。为了弥合本校专项师资力量不足的缺憾,A校通过多种引进方式吸引新鲜血液,保障师资力量的充盈,引进山东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重点高校的公费师范生和硕博士研究生,引进青岛一中、青岛九中等优质普高学校教师,带动综合高中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现有专职教师30余人,已形成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

 

第三,师资培训。A校重视教师在职培训以提升专业化教学水平,通过成立名师工作室、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鼓励支持本校师资外出访学等举措,推动了学校教学水平纵深发展、培养复合型教师、拓展职业发展边界。

 

(2)实行“嵌入式全过程”权益维护的实习实训保障。实习作为职业学校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在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中职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为了切实保障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权益,开辟高质量实习新路子,推动校企合作走深走实,在实习前A学校采取实地参观、双向洽谈等方式,按照企业可靠、专业对口、学生近便的原则高标准筛选用人单位,利用大数据建立校企合作用人单位信息库,完善用人单位实习质量评价机制,对其开展周期性选拔与淘汰。目前,A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海尔三菱重工(青岛)有限公司、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鼎信通信有限公司等近百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实习就业合作协议,有效扩大了校企合作的“朋友圈”。

 

在实习过程中,A学校建立了多元参与的实习导师管理机制,整合行业企业大师、校内专业教师、学生家长于一体,协同组建实习导师团队。三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深度参与教学一线,综合考虑学生所学专业、发展意愿等因素,精准确定实习工作岗位,定期选派本校教师到实习企业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和挂职锻炼。各项举措的高效落实有力地打破了学生实习管理中的校“热”企“冷”困境,构建了校、企、家三方和谐育人的新格局。

 

 

(二)“前置定向修正式”普职协调发展实践模式

 

B学校在省级综合高中试点工作正式开展之前,经历了先行先试的自主探索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随着“分数带式”招生政策和“单一注册、双重管理”学籍管理政策的逐步落地,B学校综合高中建设迎来了统一试点的综合高中建设新时期。在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摸索之后,B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前置定向修正式综合高中建设模式(图3)。 

 

图片

 

 

1.注重专业化测试的招生机制

 

在综合高中的整个建设过程中,始终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放在首要位置是引导式柔性分流的重要特点之一。为了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强化学生成长中的“主人翁”意识,B学校在招生工作中将本校重点建设专业面向学生开放,供学生自由选择,以便明确学生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以往招生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学校通过采取专业大类的招生方式,新增专业水平测试的初试和复试环节,用于考察学生的兴趣意愿与所选专业方向的匹配程度,同时为之后专业分流提供信息基础。其中,初试环节旨在了解学生基本特质信息,复试环节重在考察专业了解程度及潜力探寻,两者共同为最后的招生录取提供有力依据。将客观考试成绩与专业评测相结合,不仅提高了招考工作的科学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兴趣,强化了开展分类培养工作精准性。

 

 

2.创新校际双向选择的分流机制

 

B学校在分流实施中始终贯彻“学生自主选择”这一重要原则,把唤醒学生的自主性作为分流引导、分流选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目的。

 

重视能力培养,挖掘学生分流引导的自主性。分流引导作为普职分流实施的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整个分流工作的成功与否。与以往只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不同,B学校将增强学生的自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放在首位,实现由“帮学生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角色转换。

 

具体而言,学校通过开设专业性质的实践活动与线上课程资源的方式来助力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在学习过程中探明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完成由显性引导到自然引导的升级。首先,学校结合专业特色优势开展创客教育活动,组建商务创客无人机团队,重点建设编程创客、手工创客、数媒创客项目,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创客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学校积极开发了物流单证操作系统、叉车模拟操作软件、ERP电子沙盘、外贸单证时序网络学习课程、电子商务等内容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通过模拟体验、线上观看等方式拉近学生与各个专业之间的距离。④

 

打破空间限制,开启“校内+校际”双向分流新尝试。B学校通过实行“学生自愿申请+主、客观测试”相结合的分流实施方式,优化分流过程;打破校内分流固有思路,大胆进行校际双向分流的尝试,由此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分流实施新模式。

 

高一年级时进行宽幅专业倾向性教学,主要学习本校各专业通用性课程,为之后的精细性专业分流做好铺垫。整个校内分流过程共分为自愿申请、综合测评、分流测试三个环节。学生可分别在高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结束前一个月内提出分流申请,学校会对分流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测试合格后方可参加分流测试。分流测试的学生需达到分流专业年级成绩的前30%方可申请学籍转换,学校共有物流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艺术设计与制作、环境监测技术、酿酒工艺与技术六大核心专业可供学生分流选择。

 

除了校内分流之外,综合高中的学生在经过对应学校的客观成绩和专业水平测试后还可以参与跨校双向分流选择,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本校共有近百名学生获得合作共建普通高中进行双向分流选择的资格,开创了校际分流互转的崭新篇章,充分满足了学生适性选择的愿望。

 

实施走班上课,创建菜单式课程建设新机制。经过多年试点工作的自主探索,B学校打造了以走班上课、菜单式校本选修课程为亮点的课程建设品牌。B学校按照必修统一、选修单设的课程设置原则,将九科普通高中文化课程作为高一年级的必修课程内容,采取降低课程难度的方式为学生学习特色选修课程保留时间。选修课程并非由专业通识课程简单拼凑而来,而是在学校现有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经过内容精选形成,具体设有山东省精品校本课程“商务接待英语”、青岛市精品校本课程“外贸单证实务”、青岛市首批现代学徒制特色课程“店铺运营”等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并最终形成每位学生的个性化菜单式课程表,引导学生适应走班上课新形式。⑤个性菜单式课程管理方式、丰富的课程资源供给为综合高中课程设置提供更多创新性选择,是强化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技术的一大优势。

 

 

3.多元主体联动参与的保障机制

 

B学校在充分发挥本校师资优势的基础上,联合家长实现双主体育人,重点开展现代学徒制,进一步推动学生技术技能水平不断提升。

 

组建“理实结合,家校合作”的人才培养师资团队。B学校从加强理论研究建设、助力信息化课堂实践、创新家校育人新方式3个维度增强教师教学实力,打造了一支强有力的高水平师资团队。

 

首先,B学校将课题研究作为改善教学活动的现实驱动力,积极参与国家级课题“铸造尊严 成就梦想——B学校德育特色策划研究”、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关于青岛市微视频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青岛市教育教学“十三五”课题“探索四助信息化教学法,让课堂活起来”“中职学校,‘双制’携行,助推产教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等研究,丰富了专业教师理论研究的内涵,为专业建设提供新思路。⑥

 

其次,在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方面,B学校秉承“多样化教学”理念,重视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经验分享、微课程作品评比展示、体现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的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全力加速多样化教学的落地实践。

 

最后,为了营造家校联合育人的良好氛围,努力扩大教育受益边界,B学校以名师工作室活动为实践载体,积极探索建立家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邀请家长共同参与编撰校本课程,参与市级精品课程的评比。

 

完善“以现代学徒制为主抓手”的实习实训保障。B学校瞄准现代学徒制在增强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方面的高效性,积极发挥产、学、研基地等优势资源,加强与重点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工作。学校充分发挥物流连锁学徒训练营的带动作用,共同参与修订学生实习实训手册,参与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验收考核;与青岛唯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尊皇酿酒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签署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校企合作协议,打造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建设精品实习工坊;校企共同开展学生技能培训和师资力量培训,开发基于工作实践需要的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了多种专业教材和课题学习手册。此外,B学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共有近200家,专业化硬件设备齐全,完全能够满足各专业学生实习实训需求。

 

(三)普职协调发展实践模式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两所案例学校建设模式的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对两种模式进行共性和个性的具体分析。

 

 

1.共性分析

 

通过对两种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种模式在招生机制、分流机制、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共同特征。

 

招生工作重视学生主体性。两所学校都突破了传统招生评价只注重考试分数的局限性,新增个人考察环节,把学生由被选择的位置,转换到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角色,充分纳入学生个人特质、兴趣爱好、发展意愿等评价因素,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也为之后开展个性化教学做好信息积累。

 

分流培养中凸显科学性。实施普职分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而不是进行筛选。两所学校重视分流前的引导工作,将分流选择的权利逐步交予学生本体,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分流依据的选择充分考虑了主客观因素,汇聚多方意见。夯实专业课知识基础,积极开发校本特色课程的方式,形成“必修+选修”的课程体系,在学习过程中探明个人发展意向。

 

资源投入保障注重多元性。紧密联系各方主体,发挥共建优势,在家校共建、校企合作、师资补充方面“多点开花”,深入参与到课程开发、学生管理、实习实训、教学等人才培养的多个环节,形成合力,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衔接性、贯穿性、持续性的要求,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2.个性分析

 

在政策环境大体相似的背景下,两所学校在综合高中试点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表1)。

 

图片

 

招生环节和方式差异,促使考核的侧重点不同。B学校着眼于人才培养的连贯性,通过设置限定的专业供学生选择,将专业测试和个人考察的综合表现作为招生依据,但是存在对学生了解不全面和学生选择空间受限的问题。而A学校采取不定向招生和过程式综合评价的方式践行了综合高中的招生综合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B学校在招生工作中的局限性。

 

分流实施的空间差异,致使分流选择的机会不同。A学校非常注重分流引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给予学生多次校内分流的机会,但是仍然没有建立普职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校际双向自由选择。B学校则在校内分流的基础上,与普通高中在合作办学方面达成共识,自主探索分流实施标准化建设,定期开展双向分流,进而打破了校际分离状态。

 

资源投入的要素差异,使得保障机制各有特色。A学校通过高质量引进、合作共建、在职培训的方式充实师资队伍力量,以保障学生权益为抓手,建立三方导师团队嵌入式提升实习实训质量。B学校则尤其加强教师理论研究和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以现代学徒制作为校企深入合作的突破口,切实丰富学生实习实训的资源条件。

 

四、普职协调发展的优化路径

 

在分析两所案例学校的共性与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从招生、分流、保障三个维度提出推动我国普职协调发展的有效实践举措。

 

(一)建立健全综合高中综合评价招生机制

 

把好中等职业教育入口处的质量关是实现普职协调发展前提条件,其中,坚持优化生源结构、改善生源质量的原则,实行中等职业教育综合评价招生机制是关键一招。首先,实现由传统的“线式”招生到“带式”招生的转变,即赋予那些处在“分数带”内的学生拥有更多选择普职教育类型和学校类别的自由,改变以往学生“被选择”的不利处境。积极引导学生和家长进一步走近职业教育、了解职业教育发展前景,从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适应性,力求破除认知层面的职业教育偏见。其次,建立健全自主招生工作机制,形成“统一招生为主,自主招生为辅”的招生工作格局。新纳入学生发展意愿、特长爱好等个性特质因素作为招生评价的重要维度,完成由强调甄别选拔到注重激励改进导向的转向,促使学生由“能进来”到“想留下”的态度转换,进而增强学生职业教育认同感。

 

(二)全面提升分流实施路径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义务教育后实施普职分流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更是促进普职协调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的客观要求。作为普职分流的首要追求,完善引导式柔性分流机制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首先,分流引导科学化,在遵循普职深入融合的要求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开发专业特色类校本课程,拓展学生可选择的范围;丰富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形式,采取知识讲座、专家座谈、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助力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认清本我在普职分流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分流时的自我引导能力。其次,分流依据科学化,不再固守“唯分数论”,新增学生意愿、教师建议、家长期望作为分流择向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同时合理规划各要素在分流依据中所占的比例。再次,打破分流的时间限定,给予学生多次分流机会,降低学生试误成本,达成“在分流中培养,在培养中分流”的既定目标。

 

(三)积极构建多元协作投入的资源保障机制

 

 “行稳致远在于结伴而行”,实现普职协调发展的目标离不开多个主体的协力共建。首先,鼓励普职学校自主探索形成合作办学共识,充分发挥各自办学优势深入参与到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师资培训、实习实训的具体环节中,共同制订校际分流的学习成果互认标准,突破学生分流选择的空间范围,开启普职双向分流的新尝试,形成校内分流+校际分流相结合的良好格局。其次,通过师资引进、自主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支持教师扮演好学生发展路径选择的“引路人”这一角色,注重学生自主规划的理论知识补充和实践能力培养。最后,切实加强与高等学校、专业化教育机构等主体的合作,引入成熟的标准化测验和量表(例如,SDS霍兰德职业适应性测验、DAT分辨能力倾向测验、GATB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辅助分流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凸显普职分流科学性的重要举措。

 

注释:     

①图1数据根据案例研究方法相关理论得出。        

②图2数据根据A学校官方网站数据和访谈资料整理得出。        

③图3数据根据B学校官方网站数据和访谈资料整理得出。        

④⑤⑥资料来源:http://qdswxx.cn/.        

⑦表1数据根据多位访谈对象的访谈资料整理得出。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22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潘海生,袁文超,宋亚峰.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与路径选择——基于综合高中的案例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2):21-28.现今,山东大力开展综合高中试点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要素渐进融入式和前置定向修正式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二者通过创新招生机制、引导科学分流、完善保障机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普职协调纵深发展中的招生一刀切、分流不科学、课程难综合、师资力量缺的难题。为此,建立健全综合高中综合评价招生机制,全面提升分流实施路径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积极构建多元协作投入的资源保障机制成为我国实现普职协调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路径选择。

 

一、问题提出

 

2022年4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新法发布后,部分媒体将“普职协调发展”误读为“取消初中后的普职分流”,造成了社会公众的误解,加剧了人们对初中后实施普职分流的焦虑。实行普职分流是促进普职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动普职协调发展是实施普职分流的重要目标,二者相互作用,共同致力于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旧式普职分流具有时间节点固定、学生被动选择、普职单向转换的缺点,忽视了学生的兴趣,限制了学生发展方向,由此加剧了中职学生的劣势累计效应。因此,深化普职协调发展,破解一直以来的普职分流难题,实现传统式刚性分流到引导式柔性分流的转变,关键在于普职分流的重要实施主体——综合高中。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强调了探索建设我国特色综合高中的必要性。现阶段,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愈加凸显,综合高中作为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载体,具有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强化普职深度融通、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意蕴。我国综合高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在经历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两个阶段的探索后均未取得实质性成果,以至于在2010年全国自称综合高中的学校几乎没有。

        

近年来,山东省积极开展新一轮综合高中试点,积累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建设经验。如何立足山东省综合高中建设经验,围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这个核心议题,从招生、分流、保障三个环节出发深入分析总结综合高中建设模式,是实现普职协调发展新突破的关键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将从研究方法、案例选择、资料搜集与分析三个方面详述研究设计的整个环节(图1)。

图片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归纳式案例研究方法,选取两所综合高中试点院校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逻辑视角深析案例学校如何通过优化招生、分流和保障三个环节,进而解决招生一刀切、分流不科学、课程难综合、师资力量缺这类典型的“怎么样”的问题,以期提出我国普职协调发展深入推进的对策建议和优化路径。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双向优势契合,使得归纳式的双案例研究方法成为本研究的不二选择。

 

(二)案例选择

 

综合考虑学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案例选择应当遵循的首要逻辑。山东省作为全国首批职教改革成效明显省份和首个国家职教高地,在综合高中试点工作方面政策保障到位、建设经验丰富、管理机制健全。尤其是山东省青岛市独创“分数带式”招生政策、“单一注册、双重管理”学籍管理制度、拨付1000万元专项资金等举措支持综合高中建设,由此推动了学校办学取得显著成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就案例学校而言,本研究选择了山东省首批综合高中试点院校A和B作为研究对象。

 

A学校在2019年与优质普通高中签订师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探索综合高中育人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校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提供多次分流机会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个性的、自主的、适合的、有选择的教育。学校办学经验由《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教育家》《青岛日报》、山东教育电视台、青岛电视台等权威媒体宣传报道50余次,其典型办学模式作为案例入选教育部《2019中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报告》。

 

B学校在2016年自主开展普职融通办学探索,为之后开展综合高中人才培养工作打下了基础。学校自主探索“职普一体、双向开放、自主选择、多样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普职融通实践机制,单独设立综合高中班,采取个性化培养方式。根据《B校学生多元发展培养方案》,从教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学籍变动管理、课程建设与师资等方面进行多方筹划,加快推动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教学、师资、实习实训、硬件资源的互通融合,营造支持学生多元发展的良好氛围。

 

全面考虑案例的典型性、完整性和时效性因素后,本研究选择山东省青岛市的A和B两所综合高中作为案例对象,深入剖析其实践模式构成要素的合理组配并进行理论总结。

 

(三)资料搜集与分析

 

案例涉及的数据资料搜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搜索政府部门文件、报刊、书籍、学校官网信息、权威媒体报道等渠道获得关于A学校和B学校的大致概况。第二阶段结合研究内容和第一阶段获得的基本信息编制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与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学校师生代表进行线上访谈和实地调研,全程通过录音、拍照、视频等方式记录信息。其中,调查对象包括3位青岛市教育局相关工作负责人,6位案例学校教师代表和10位学生代表。第三阶段在相关负责人提供文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各项资料的归类整理,以满足研究需要。因此,本研究满足了案例研究的内容翔实性要求,能够支撑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

三、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分析

 

基于数据资料的分析,本研究归纳出两所案例学校在招生、分流、保障三个维度实现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主要以A学校为代表的要素渐进融入式,即强调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师资等要素的渐进融入;以B学校为代表的前置定向修正式,即通过专业选择前置的方式增强学生后续分流培养的针对性,实现“校内+校际”分流方式的创新。

 

(一)“要素渐进融合式”普职协调发展实践模式

 

A学校坚守综合高中建设的“整合、试探、分化”原则,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以招生机制民主化、分流实施科学化、课程建设个性化、师资建设多元化为特征的“要素渐进融合式”普职协调发展实践模式(图2),在推进普职协调发展、凸显办学特色化、满足学生多样化成才需求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片

 

 

1.创新综合评价式招生机制

 

与传统的考试分数“一刀切”式招生选拔不同,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招生过程的积极性,凸显学生选择的自主性,A学校贯彻“综合考量、民主选择、适性发展”的理念,通过优化招考环节、丰富考核路径、创新多元评价等方式,实现招考过程由单向被动选拔到双向自主选择的转变。资格审查、结构化面试和信息档案建立构成了A学校创新自主招生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在资格审查中,学校秉承多维考量的基本原则,不再将中考分数作为唯一评判依据,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个性发展特征和标志性成果等重要评价指标,作为进入面试的必要条件,初探学生“能不能”进入综合高中。其次,A学校通过结构化面试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个人兴趣、人生规划等个人信息,在进一步加深对学生了解的同时,再探学生“想不想”选择综合高中。最后,A学校基于学生中考成绩、资格审查结果、面试表现相关情况建立学生个人数据信息档案,为之后实施精准性分流培养打好前站。

 

 

2.探索民主式多次分流机制

 

A学校十分注重前期的分流引导、中期的分流实施、贯穿整个分流过程的课程供给,在引导中分流,在分流中培养,引导、分流、培养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可能的实现。

 

组建多元共建团队,推动分流引导专业化。A学校积极引入高等学校、行业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优秀资源,打造教师和家长多方主体联动的专业化职业生涯指导团队,推动职业生涯指导走向专业化发展,致力于引导学生做出科学抉择。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方面,A学校与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借助高校优秀资源实现合作育人,与青岛仁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生涯规划教育,通过科学的职业兴趣测评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方面,A学校与山东大学生涯规划指导联盟确立合作关系,对教师进行青少年规划师认证培训,进而增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家长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方面,学校通过家长座谈会、建立家长学校等方式向家长普及教育政策的内容和时代发展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引导家长根据学生学习具体情况及生涯规划情况,支撑家长成为科学指导学生普职分流、发展选择的坚强后盾。

 

赋予多次机会,保证学生做出正确分流选择。普职分流作为普职协调发展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是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精准培养的必要环节。为了破解传统刚性分流的难题,A学校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分流实施的核心追求,以分流节点灵活化、分流依据科学化、分流方式多样化为抓手,全力保障分流过程中学生选择权回归本体。

 

在分流节点灵活化方面,学生共有高一下学期的双向选择和高二上学期的单向选择两次分流机会,首次分流可以自由选择职教和普教两个方向,二次分流只能由普教方向转向职教方向,二次分流之后进行学籍转换和学习成果互认。在分流依据科学化方面,学校在结合学生平时学业成绩表现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意愿、教师建议和家长期望,统筹考虑多方信息数据,致力于推动学生做出最适合自身的选择。在分流方式多样化方面,学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德尔菲法等多种方式获得关于学生的综合评价,力求全面反映学生发展特质,为分流实施提供坚实依据。

 

注重博专结合,采取必、选修式个性化课程供给。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愈加凸显,职教高考逐步打通学生向上发展通道,中职教育实现了由“就业导向”到“就业与升学并重”的转变,相应地对中职学生的普通文化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加强中职学生普通文化课的充分供给,才能保障学生达到升学时的基本要求。

 

A学校课程设置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宗旨、兴趣探索为牵引,既兼顾基础性知识供给,又落实个性化服务匹配,总体实施必修+选修的课程管理制度。必修课程以九大普通高中文化课程为主,旨在促使学生满足分流时所要求的普通文化课考核标准。选修课程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以及兴趣辨识,同时为了增强学生分流后专业学习的适应性,实现衔接更加平顺,A学校根植理工类专业建设优势,在现有六大核心专业的基础上,经过难度调整、内容筛选,以模块化的形式开发“职业与生活取向”的项目课程,尤其是“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网络信息安全”“云计算大数据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校本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学校还将六大核心专业的专业课程采取开源共享的方式供学生们自由兼修或者旁听,以进一步提升个人专业化水平。

 

 

3.全方位资源供给的保障机制

 

A学校充分认识到师资力量建设和实习实训硬件资源投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入各方优质资源参与到综合高中建设中。

 

(1)打造“整合+引进+培训”的人才培养师资团队。教师资源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实施主体,是衡量一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支撑条件。由此,A学校通过扩充师资数量、提高师资教学质量两种路径整合高水平普通高中教师资源、引进重点高校师范生、培训本校优秀教师,共同组建综合高中专业化教学团队,为学生的分流精细化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师资保证,创新了普职师资融合的新形式。

 

第一,师资整合。A学校聘任青岛二中9个学科的教研组长作为首席指导教师,开启跨校育人新尝试,通过结对帮扶、共同备课、磨课研课等形式全面提升综合高中任课教师教学水平。青岛二中优秀教师定期前往A校指导教学实践、主题教研和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两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享“新工科”教育资源、理化生实验室、物联网创新实验室,共同开发育人效能。

 

第二,师资引进。为了弥合本校专项师资力量不足的缺憾,A校通过多种引进方式吸引新鲜血液,保障师资力量的充盈,引进山东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重点高校的公费师范生和硕博士研究生,引进青岛一中、青岛九中等优质普高学校教师,带动综合高中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现有专职教师30余人,已形成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

 

第三,师资培训。A校重视教师在职培训以提升专业化教学水平,通过成立名师工作室、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鼓励支持本校师资外出访学等举措,推动了学校教学水平纵深发展、培养复合型教师、拓展职业发展边界。

 

(2)实行“嵌入式全过程”权益维护的实习实训保障。实习作为职业学校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在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中职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为了切实保障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权益,开辟高质量实习新路子,推动校企合作走深走实,在实习前A学校采取实地参观、双向洽谈等方式,按照企业可靠、专业对口、学生近便的原则高标准筛选用人单位,利用大数据建立校企合作用人单位信息库,完善用人单位实习质量评价机制,对其开展周期性选拔与淘汰。目前,A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海尔三菱重工(青岛)有限公司、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鼎信通信有限公司等近百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实习就业合作协议,有效扩大了校企合作的“朋友圈”。

 

在实习过程中,A学校建立了多元参与的实习导师管理机制,整合行业企业大师、校内专业教师、学生家长于一体,协同组建实习导师团队。三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深度参与教学一线,综合考虑学生所学专业、发展意愿等因素,精准确定实习工作岗位,定期选派本校教师到实习企业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和挂职锻炼。各项举措的高效落实有力地打破了学生实习管理中的校“热”企“冷”困境,构建了校、企、家三方和谐育人的新格局。

 

 

(二)“前置定向修正式”普职协调发展实践模式

 

B学校在省级综合高中试点工作正式开展之前,经历了先行先试的自主探索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随着“分数带式”招生政策和“单一注册、双重管理”学籍管理政策的逐步落地,B学校综合高中建设迎来了统一试点的综合高中建设新时期。在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摸索之后,B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前置定向修正式综合高中建设模式(图3)。 

 

图片

 

 

1.注重专业化测试的招生机制

 

在综合高中的整个建设过程中,始终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放在首要位置是引导式柔性分流的重要特点之一。为了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强化学生成长中的“主人翁”意识,B学校在招生工作中将本校重点建设专业面向学生开放,供学生自由选择,以便明确学生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以往招生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学校通过采取专业大类的招生方式,新增专业水平测试的初试和复试环节,用于考察学生的兴趣意愿与所选专业方向的匹配程度,同时为之后专业分流提供信息基础。其中,初试环节旨在了解学生基本特质信息,复试环节重在考察专业了解程度及潜力探寻,两者共同为最后的招生录取提供有力依据。将客观考试成绩与专业评测相结合,不仅提高了招考工作的科学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兴趣,强化了开展分类培养工作精准性。

 

 

2.创新校际双向选择的分流机制

 

B学校在分流实施中始终贯彻“学生自主选择”这一重要原则,把唤醒学生的自主性作为分流引导、分流选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目的。

 

重视能力培养,挖掘学生分流引导的自主性。分流引导作为普职分流实施的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整个分流工作的成功与否。与以往只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不同,B学校将增强学生的自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放在首位,实现由“帮学生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角色转换。

 

具体而言,学校通过开设专业性质的实践活动与线上课程资源的方式来助力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在学习过程中探明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完成由显性引导到自然引导的升级。首先,学校结合专业特色优势开展创客教育活动,组建商务创客无人机团队,重点建设编程创客、手工创客、数媒创客项目,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创客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学校积极开发了物流单证操作系统、叉车模拟操作软件、ERP电子沙盘、外贸单证时序网络学习课程、电子商务等内容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通过模拟体验、线上观看等方式拉近学生与各个专业之间的距离。④

 

打破空间限制,开启“校内+校际”双向分流新尝试。B学校通过实行“学生自愿申请+主、客观测试”相结合的分流实施方式,优化分流过程;打破校内分流固有思路,大胆进行校际双向分流的尝试,由此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分流实施新模式。

 

高一年级时进行宽幅专业倾向性教学,主要学习本校各专业通用性课程,为之后的精细性专业分流做好铺垫。整个校内分流过程共分为自愿申请、综合测评、分流测试三个环节。学生可分别在高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结束前一个月内提出分流申请,学校会对分流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测试合格后方可参加分流测试。分流测试的学生需达到分流专业年级成绩的前30%方可申请学籍转换,学校共有物流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艺术设计与制作、环境监测技术、酿酒工艺与技术六大核心专业可供学生分流选择。

 

除了校内分流之外,综合高中的学生在经过对应学校的客观成绩和专业水平测试后还可以参与跨校双向分流选择,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本校共有近百名学生获得合作共建普通高中进行双向分流选择的资格,开创了校际分流互转的崭新篇章,充分满足了学生适性选择的愿望。

 

实施走班上课,创建菜单式课程建设新机制。经过多年试点工作的自主探索,B学校打造了以走班上课、菜单式校本选修课程为亮点的课程建设品牌。B学校按照必修统一、选修单设的课程设置原则,将九科普通高中文化课程作为高一年级的必修课程内容,采取降低课程难度的方式为学生学习特色选修课程保留时间。选修课程并非由专业通识课程简单拼凑而来,而是在学校现有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经过内容精选形成,具体设有山东省精品校本课程“商务接待英语”、青岛市精品校本课程“外贸单证实务”、青岛市首批现代学徒制特色课程“店铺运营”等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并最终形成每位学生的个性化菜单式课程表,引导学生适应走班上课新形式。⑤个性菜单式课程管理方式、丰富的课程资源供给为综合高中课程设置提供更多创新性选择,是强化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技术的一大优势。

 

 

3.多元主体联动参与的保障机制

 

B学校在充分发挥本校师资优势的基础上,联合家长实现双主体育人,重点开展现代学徒制,进一步推动学生技术技能水平不断提升。

 

组建“理实结合,家校合作”的人才培养师资团队。B学校从加强理论研究建设、助力信息化课堂实践、创新家校育人新方式3个维度增强教师教学实力,打造了一支强有力的高水平师资团队。

 

首先,B学校将课题研究作为改善教学活动的现实驱动力,积极参与国家级课题“铸造尊严 成就梦想——B学校德育特色策划研究”、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关于青岛市微视频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青岛市教育教学“十三五”课题“探索四助信息化教学法,让课堂活起来”“中职学校,‘双制’携行,助推产教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等研究,丰富了专业教师理论研究的内涵,为专业建设提供新思路。⑥

 

其次,在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方面,B学校秉承“多样化教学”理念,重视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经验分享、微课程作品评比展示、体现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的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全力加速多样化教学的落地实践。

 

最后,为了营造家校联合育人的良好氛围,努力扩大教育受益边界,B学校以名师工作室活动为实践载体,积极探索建立家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邀请家长共同参与编撰校本课程,参与市级精品课程的评比。

 

完善“以现代学徒制为主抓手”的实习实训保障。B学校瞄准现代学徒制在增强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方面的高效性,积极发挥产、学、研基地等优势资源,加强与重点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工作。学校充分发挥物流连锁学徒训练营的带动作用,共同参与修订学生实习实训手册,参与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验收考核;与青岛唯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尊皇酿酒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签署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校企合作协议,打造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建设精品实习工坊;校企共同开展学生技能培训和师资力量培训,开发基于工作实践需要的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了多种专业教材和课题学习手册。此外,B学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共有近200家,专业化硬件设备齐全,完全能够满足各专业学生实习实训需求。

 

(三)普职协调发展实践模式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两所案例学校建设模式的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对两种模式进行共性和个性的具体分析。

 

 

1.共性分析

 

通过对两种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种模式在招生机制、分流机制、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共同特征。

 

招生工作重视学生主体性。两所学校都突破了传统招生评价只注重考试分数的局限性,新增个人考察环节,把学生由被选择的位置,转换到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角色,充分纳入学生个人特质、兴趣爱好、发展意愿等评价因素,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也为之后开展个性化教学做好信息积累。

 

分流培养中凸显科学性。实施普职分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而不是进行筛选。两所学校重视分流前的引导工作,将分流选择的权利逐步交予学生本体,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分流依据的选择充分考虑了主客观因素,汇聚多方意见。夯实专业课知识基础,积极开发校本特色课程的方式,形成“必修+选修”的课程体系,在学习过程中探明个人发展意向。

 

资源投入保障注重多元性。紧密联系各方主体,发挥共建优势,在家校共建、校企合作、师资补充方面“多点开花”,深入参与到课程开发、学生管理、实习实训、教学等人才培养的多个环节,形成合力,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衔接性、贯穿性、持续性的要求,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2.个性分析

 

在政策环境大体相似的背景下,两所学校在综合高中试点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表1)。

 

图片

 

招生环节和方式差异,促使考核的侧重点不同。B学校着眼于人才培养的连贯性,通过设置限定的专业供学生选择,将专业测试和个人考察的综合表现作为招生依据,但是存在对学生了解不全面和学生选择空间受限的问题。而A学校采取不定向招生和过程式综合评价的方式践行了综合高中的招生综合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B学校在招生工作中的局限性。

 

分流实施的空间差异,致使分流选择的机会不同。A学校非常注重分流引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给予学生多次校内分流的机会,但是仍然没有建立普职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校际双向自由选择。B学校则在校内分流的基础上,与普通高中在合作办学方面达成共识,自主探索分流实施标准化建设,定期开展双向分流,进而打破了校际分离状态。

 

资源投入的要素差异,使得保障机制各有特色。A学校通过高质量引进、合作共建、在职培训的方式充实师资队伍力量,以保障学生权益为抓手,建立三方导师团队嵌入式提升实习实训质量。B学校则尤其加强教师理论研究和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以现代学徒制作为校企深入合作的突破口,切实丰富学生实习实训的资源条件。

 

四、普职协调发展的优化路径

 

在分析两所案例学校的共性与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从招生、分流、保障三个维度提出推动我国普职协调发展的有效实践举措。

 

(一)建立健全综合高中综合评价招生机制

 

把好中等职业教育入口处的质量关是实现普职协调发展前提条件,其中,坚持优化生源结构、改善生源质量的原则,实行中等职业教育综合评价招生机制是关键一招。首先,实现由传统的“线式”招生到“带式”招生的转变,即赋予那些处在“分数带”内的学生拥有更多选择普职教育类型和学校类别的自由,改变以往学生“被选择”的不利处境。积极引导学生和家长进一步走近职业教育、了解职业教育发展前景,从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适应性,力求破除认知层面的职业教育偏见。其次,建立健全自主招生工作机制,形成“统一招生为主,自主招生为辅”的招生工作格局。新纳入学生发展意愿、特长爱好等个性特质因素作为招生评价的重要维度,完成由强调甄别选拔到注重激励改进导向的转向,促使学生由“能进来”到“想留下”的态度转换,进而增强学生职业教育认同感。

 

(二)全面提升分流实施路径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义务教育后实施普职分流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更是促进普职协调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的客观要求。作为普职分流的首要追求,完善引导式柔性分流机制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首先,分流引导科学化,在遵循普职深入融合的要求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开发专业特色类校本课程,拓展学生可选择的范围;丰富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形式,采取知识讲座、专家座谈、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助力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认清本我在普职分流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分流时的自我引导能力。其次,分流依据科学化,不再固守“唯分数论”,新增学生意愿、教师建议、家长期望作为分流择向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同时合理规划各要素在分流依据中所占的比例。再次,打破分流的时间限定,给予学生多次分流机会,降低学生试误成本,达成“在分流中培养,在培养中分流”的既定目标。

 

(三)积极构建多元协作投入的资源保障机制

 

 “行稳致远在于结伴而行”,实现普职协调发展的目标离不开多个主体的协力共建。首先,鼓励普职学校自主探索形成合作办学共识,充分发挥各自办学优势深入参与到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师资培训、实习实训的具体环节中,共同制订校际分流的学习成果互认标准,突破学生分流选择的空间范围,开启普职双向分流的新尝试,形成校内分流+校际分流相结合的良好格局。其次,通过师资引进、自主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支持教师扮演好学生发展路径选择的“引路人”这一角色,注重学生自主规划的理论知识补充和实践能力培养。最后,切实加强与高等学校、专业化教育机构等主体的合作,引入成熟的标准化测验和量表(例如,SDS霍兰德职业适应性测验、DAT分辨能力倾向测验、GATB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辅助分流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凸显普职分流科学性的重要举措。

 

注释:     

①图1数据根据案例研究方法相关理论得出。        

②图2数据根据A学校官方网站数据和访谈资料整理得出。        

③图3数据根据B学校官方网站数据和访谈资料整理得出。        

④⑤⑥资料来源:http://qdswxx.cn/.        

⑦表1数据根据多位访谈对象的访谈资料整理得出。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22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潘海生,袁文超,宋亚峰.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与路径选择——基于综合高中的案例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2):21-28.

上一篇: 祝贺!六家银行分获省金融大数据分析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团体奖下一篇: 技能人才短缺状况为何难以改变
关闭】【打印
注册担保风险管理师 | 注册信用认证咨询师 | 注册科技金融架构师 | 注册外汇投资分析师 | 注册融资租赁管理师 | 注册仓储金融管理师
注册钢贸融资分析师 | 注册股权投资分析师 | 注册担保人力管理师 | 注册典当管理师 | 注册农村资金互助管理师 | 注册资本市场管理师
Copyright © 1998-2011 www.ijrz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国家金融职业测评中心 联系电话:010--8648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