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全部信息
互联网与金融“基因嫁接”将是长期趋势第十八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综述标题
 互联网金融在现阶段的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媒介来绕开传统的金融媒介,实现金融服务的功能。因此,互联网金融媒介的兴起有可能会导致金融“二次脱媒”。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有专家这样形容,互联网与金融具有先天性的基因契合特点,金融的基本功能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资源配置、支付结算、风险分散等服务。互联网基于信息技术的优势,与金融结合后能使这些功能更为优化,通过大数据积累和挖掘,形成信用信息和长尾效应,让金融更加走向普惠。 
  过去一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元年,而今年的互联网金融在保持创新和扩张势头的同时,业界对其更多地开始了理性的思考。如何确保互联网金融紧密服务于实体经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是怎样的,是颠覆还是融合?如何克服“成长中的烦恼”?1月11日,第十八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观点交锋。 
  互联网与金融变革之所以被定为本届资本论坛的主题,源于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门户等模式正走向成熟,余额宝、微信支付等的用户量迅速增长并深刻影响着金融服务格局。与会专家认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只有尊重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构建一个效率性和稳定性相统一的体系,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发言中表示,互联网金融对打破金融垄断及形成适度竞争的金融市场体系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可以说,互联网是推动中国金融向深度变革的一个重要力量,因为信息对称是金融合理定价的前提,否则会损害效率和服务。而我国在小微企业服务领域最大的瓶颈就是信息不对称,具体表现为银行业务最基础的风险是信用风险,资本市场最大的风险则是透明度不够,而互联网金融对风险的识别水平和解决能力相较传统金融有很大提升。 
  在场嘉宾一致认为,互联网金融在现阶段的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媒介来绕开传统的金融媒介,实现金融服务的功能。因此,互联网金融媒介的兴起有可能会导致金融“二次脱媒”。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有专家则这样形容,互联网与金融具有先天性的基因契合特点,金融的基本功能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资源配置、支付结算、风险分散等服务。互联网基于信息技术的优势,与金融结合后能使这些功能更为优化,通过大数据积累和挖掘,形成信用信息和长尾效应,让金融更加走向普惠,以弥补传统金融体系效率的缺损。 
  尽管许多互联网企业具有先发优势,凭借“平台为王”迅速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其产品的推陈出新不断吸引着公众的眼球。但是许多专家却认为,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进行互联网金融创新更有潜力,因为其可以使得自身产品标准化,从而解决成本问题。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赖小民就感觉到,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创新具有推动作用,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赖小民认为,互联网金融改变了金融业对传统物理网点的依赖,但从金融业发展的规模来看,传统金融业仍占据中国金融业主渠道的地位。互联网金融虽然会对传统金融造成冲击,但是起不到颠覆,更起不到替代的作用。同时,金融的核心是风险管理,长远来看这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迟早要遭遇的短板,因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只有实现优势互补,才能获得健康发展。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表示,互联网金融不可能替代线下金融,互联网的作用是通过新的交易平台使标准化交易成本更低并跨越地理位置的限制。但这种标准化交易往往是“硬”信息,多是客户的历史行为数据,但金融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处理“软”信息,比如在贷款中对客户的社会关系的调查、企业的盈利前景等,仍然需要面对面的传统金融,包括私募股权、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的大宗贷款等。 
  与会专家同时表示,正如传统行业的支持对互联网发展必不可少,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是基础服务,如果没有这种基础设施、支付体系的支撑,互联网金融产业就难以发展。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等信息技术的运用,凭借社交网络、电商平台等积累起来的用户基础和交易数据,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实现精准营销上具有相对优势,通过海量数据分析和测算,金融消费者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能够被更好地识别,从而发展个性化的、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 
  在互联网金融产业迅速兴起中,也出现了许多成长中的烦恼。比较突出的是,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出现跑路和倒闭,有的第三方支付引发了纠纷,而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在销售其产品时,往往承诺高回报率,而对其中的风险缺乏提示。在论坛上,一些专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风险和监管问题,他们认为互联网金融具有新的风险特点,特别是风险具有衍生性。原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就此表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有效的监管是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并且需要深入探索,比如在融资类业务方面,究竟允不允许互联网金融企业承担信用风险,而如果允许,应不应该有资本充足率和提取拨备的要求等。
上一篇: 第24期国家金融职业师--注册担保风险管理师通过学员名单下一篇: 技能人才短缺状况为何难以改变
关闭】【打印
注册担保风险管理师 | 注册信用认证咨询师 | 注册科技金融架构师 | 注册外汇投资分析师 | 注册融资租赁管理师 | 注册仓储金融管理师
注册钢贸融资分析师 | 注册股权投资分析师 | 注册担保人力管理师 | 注册典当管理师 | 注册农村资金互助管理师 | 注册资本市场管理师
Copyright © 1998-2011 www.ijrz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国家金融职业测评中心 联系电话:010--8648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