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全部信息
现代渔业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

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现状


(一)现代渔业行业发展状况


从渔业产量产值和产业链来看,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巨大,约占世界的40%,其中,养殖产量占世界渔业养殖产量62%左右。2013—2017年期间,水产品产量稳步提高,年平均增速2.44%,2017年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24761.22亿元,其中渔业产值12313.85亿元,年平均增速为4.37%,全国渔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速7.9%;人均水产品占有量稳步提高,但与同期日美等发达国家水平相差巨大;水产进出口贸易额年平均增长为6.27%。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渔业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高度融合,相互依赖程度大大加强。渔业产业链中的养殖业、捕捞业、加工流通业、增殖渔业、休闲渔业等5大行业蓬勃发展,产量持续增加,形成了多品种、多模式、多业态的大格局。

        

从全国渔业产业布局来看,各区域现代渔业特征十分鲜明,受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市场需求等不同因素影响,各地渔业产业的经济总产值与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从总产值角度分析,山东、江苏和广东均在3000亿元以上,远高于其他区域。从养殖品种角度分析,淡水鱼养殖产量主要集中在湖北、江苏、湖南等渔业大省;虾蟹养殖业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地区,如湖北、江苏、安徽等省;观赏鱼养殖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江苏、上海、北京、天津等省(市)。

        

从渔业发展方式上看,传统渔业生产方式粗放、设施装备落后,资源日益衰竭,水域污染严重,效益持续下滑,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等弊端日益显现,发展不可持续。现代渔业坚持生态优先、减量增收、提质增效的原则,把生态和资源保护放在渔业发展的突出位置。为保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渔业从追求产量向提高质量转变,从扩张规模向提高效益转变,从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变,渔业生态环境修复力度不断加大,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得到加强,增殖放流效果显著。

        

从渔业技术发展方向看,现代渔业是资本、设施、科技和人力等生产要素高度密集型产业,渔业科技是现代渔业建设的根本动力,大力支撑和引领了产业发展,为减轻渔业生产成本、减少渔业风险、科学规范管理渔业创造了条件。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渔业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为创新水产种养方式、提高水产品产能和加工水平、搞活水产流通等提供了技术支撑,渔业科技与推广投入大幅增加,渔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增强,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        



(二)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1.现代渔业企业技能人员从业岗位

        

课题组对1050家渔业类企业调研发现,现代渔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中小型涉渔类服务企业(如饲料生产经营、渔药生产经营、动物保健品或水质调控生产经营)和传统渔业生产企业。这类涉渔企业往往采用技术服务带动销售的技术营销模式。从调研企业的不同岗位人力资源规模来看,生产人员最多,占比57.49%;营销人员、技术人员分列第二、三位,占比分别为19.76%和15.57%;后两位是管理岗、研发岗。

        


2.现代渔业企业技能人员从业规模和学历结构

        

从调研的99750名在岗职工学历分布来看,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共16724人,占16.77%;高职毕业生25684人,占25.75%;中职(高中)毕业生18899人,占18.95%;初中及以下人员38443人,占38.54%。中职、高职毕业生合计占比为44.65%,他们已成为渔业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中坚力量。其中,营销、技术服务岗位高职、本科、研究生学历占比高达九成;养殖生产岗位以中高职为主,也有相当一部分无学历或初中学历人员。



从调研的1050家企业近3年录用员工学历分布来看,高职毕业生多于中职(高中)。过去3年录取人员中,高职、本科毕业生是水产企业招聘人员的主流并呈显著增长趋势,其中,高职增长较多,主要岗位为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中职(高中)以下的人员在减少,主要岗位是生产、养殖。从企业用人导向来看,高职学历的用人需求占主导,中职(高中)以下学历作为补充。




3.未来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情况

        

2017年,原农业部印发的《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保障措施中,明确要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加强科技和管理人才培养,加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规划》对渔业类人才的类型、素质能力、培养途径等方面提出了指导要求。

        

从1050家被调研企业岗位设置情况看,主要业务岗位有产品研发、动保生产、饲料生产、饲料化验、内勤职能、技术服务、育苗、养殖等。未来3年计划招聘人员47244人,其中,研究生1390人,占2.94%,本科毕业9728人,占20.59%,高职专科毕业23620人,占49.99%,中职(高中)以下12506人,占26.47%。


        

从调研企业发展情况来看,未来3年,渔业企业主要采用技术服务营销模式,企业需要大量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对高职院校毕业生需求由原来的40.07%上升到49.99%,高职毕业生成为主要力量。归根结底,现代渔业企业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从目前现代渔业企业不同岗位的学历分布来看,中职及以下学历主要面向养殖基地及生产岗,高职主要面向技术服务、营销、一线管理岗。企业人才学历现状调研显示,生产岗人员一半以上学历为中职(高中),非生产岗学历相对较高。另外,调研还发现,本科毕业生因为有更多的选择机会,稳定性不如高职,高职毕业生更受企业欢迎。

        

从企业近3年和未来3年人才学历结构来看,中高职是当前企业需求的主力,研究生和本科的人力资源需求比例相对比较稳定,但中高职数据波动较大。其中,高职学历人员现有比例为25.75%,而近3年录用人员中高职学历人员占比上升到40.07%,未来3年计划招聘人员中高职学历人员占比将提高到49.99%,总体来看,企业对高职及以上层次人才需求持续增加。




4.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岗位能力素质新要求

        

面向中高职学历,渔业企业技术技能型职业岗位主要有初级水产动物饲养工、初级水产苗种繁育工、初级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员、初级营销与技术服务员、初级饲料生产工、初级动保(渔药)生产工;中级水产动物饲养工、中级水产苗种繁育工、中级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员、中级营销与技术服务员、中级饲料生产工、中级动保(渔药)生产工;高级水生生物养殖技术员、高级水生生物苗种繁育员、水生生物类执业兽医、高级营销与技术服务员。另外,现代渔业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水产品电子商务、水产冷链物流、休闲渔业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以及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体系等相关要求越来越高,出现了渔业信息技术、水环境检测与保护、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管理、水产品电子商务与冷链物流、休闲渔业等新岗位需求。

        

不同层次职业岗位对不同层次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不同,中职适合初级向中级岗位发展,高职适合中级向高级岗位发展,高职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比中职强,实践综合技能比中职高。渔业企业对中职层次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是:掌握渔业行业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胜任渔业生产经营及建设,掌握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水产动物增养殖、疾病防治、饲料和鱼药营销等技能,同时能够独立操作和解决生产中的一般性技术难题,工作一段时间后,可以成长为部门主管。渔业企业对高职层次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是,具备扎实的现代渔业行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着重基本素养、专业素养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能够从事特种水产品种改良、水产动物增养殖、疾病防治等工作。

        


从职业素质看,尽管目前渔业企业对渔业类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和关键能力评价认可度还比较高,但基于渔业行业的特殊性,特别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吃苦耐劳、敬业爱岗、严谨负责的职业素养,以及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与信息处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社会责任担当能力、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


我国职业院校渔业类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现状


(一)职业院校渔业类专业设置情况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和历年增补专业,职业院校渔业类共设置了8个专业其中,中职学校开设有淡水养殖、海水生态养殖和航海捕捞3个专业,高职院校设置了水产养殖技术、水生动物医学和渔业经济管理等5个专业。        总体看,目前职业院校开设的渔业类专业与渔业养殖、疾病防治和经济管理产业链相对应,专业设置合理,但开办数量整体偏少、分布不均。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5—2017年全国开办渔业类专业中职院校在53所左右,开办院校数量逐年减少;高职院校数量维持在27~29所。不同专业开办院校数量分布不均,如淡水养殖和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开办院校较多,水生动物医学等其他6个专业开办院校甚少。另外,渔业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产业兴旺区域分布较多,开办院校虽分布区域广,但区域分布不均。如2017年,全国有27所高职院校开设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渔业产业兴旺,高职院校较多,分别有11、5、5所;西北和东北地区由于受地区气候和渔业资源影响,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开设职业院校较少,分别只有1、2所;华中地区有3所;华北地区无高职院校开设水产养殖技术专业。

        

(二)职业院校现代渔业类专业招生就业情况

        


1.中职渔业类专业招生困难,就业率虽高但对口就业率不高

        

从全国中职学校渔业类专业招生和就业数据来看,中职院校渔业类专业招生数和在校生人数整体呈下降趋势。2015—2017年,专业点数分别为49、43和31个,报读生人数分别为736人、563人和280人,在校生人数分别为2698人、3332人和2412人,3年间专业点数、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下降36.73%、61.96%和10.60%。

        


从53所中职院校调研数据看,被调查的中职学校渔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对口就业率较低。2015—2017年我国中职院校渔业类专业毕业生分别为761人、931人和348人,毕业生就业率分别93.7%、92.8%和94.8%,均超过92.0%,对口就业率分别为70.9%、68.5%和72.6%,对口就业率整体较低。

        


2.高职渔业类专业虽招生困难,但就业水平较高

        

从高职院校渔业类专业招生和就业数据来看,高职院校渔业类专业报读生和在校生规模较小。



2015—2017年高职院校渔业类专业点数分别为31、36和33个,因高职院校2015年专业目录调整,渔业类专业个数有所增加,导致2016年和2017年专业点数较2015年略有增加;2015—2017年渔业类专业每年报读生人数分别为1039、980人和1075人,报读生人数变化不大,但整体规模偏小。调研发现,现阶段高职院校渔业类专业招生形式多样化(如对口单招、高考统招、注册入学等),生源学习基础差异大。
        高职院校渔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均高。从对29所高职院校的调研数据来看, 2015—2017年被调查高职院校渔业类专业毕业生分别为861人、820人和972人,毕业生就业率分别98.7%、98.1%和98.8%,均超过98.0%,对口就业率分别为75.2%、77.5%和76.8%,均超过75%,对口就业率较高。

        


3.全国职业院校渔业类人才培养情况

        

目前在我国职业院校开设渔业类专业中,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是职业院校渔业类专业重点建设之一,全国开设院校最多、分布最广、招生最多。水产养殖技术人才培养情况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以培养水产养殖与技术服务能力为主。被调研高职院校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主要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向渔业生产和服务等职业群,能够从事水产苗种繁育、养殖与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保持实践知识比本科强,综合技能比中职强的优势,不断丰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大多采用“渔教同步”课程体系。被调研的职业院校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本都遵循“渔业产业发展要求—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人才培养类型与规格—课程体系”的逻辑思路,依托专业理事会,组织职教专家、专任教师、企业技术人员,从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出发,对企业工作岗位进行差异化分析,明确本专业核心岗位及其核心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设置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专业学习领域设置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池塘养鱼、虾蟹增养殖和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等课程,培养学生鱼虾蟹等水生动物繁殖与养殖、饲料营销与服务、疾病诊疗基本知识和技能,服务于水产动物养殖、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等岗位工作需要。        三是工学结合教学方式占主流。工学结合是提升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这是职业院校的共识,27所被调研职业院校均已开展此项工作。高职院校还根据水产养殖技术生产周期性强和季节性强的特点,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产教同步、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分别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设置教学生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将专业教学过程与行业生产过程对接,实现专业教学与行业生产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毕业顶岗实习和专业教学生产实习是工学结合的主要环节,除此之外,企业和职业院校还利用寒暑假开展合作育人,共同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被调研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形式从最先开始的合作教学到后来的企业订单班(或冠名班),再到现阶段职业院校开展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从工学结合教学效果来看,11.76%的高职院校认为效果非常好,52.94%的院校认为效果较好,35.29%的院校认为教学效果一般。另外,被调研院校认为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提高企业导师教学水平和企业教学管理水平能进一步提高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效果,尤其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研制统一教学标准能够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调研还发现,虽然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密切、产教融合较为深入,人才培养质量整体较好,但毕业生专业基础理论不够扎实、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四是专业教学评估工作还有待完善。被调研院校都很重视专业教学评估工作,评估实施主体包括院校本身和第三方评估机构。院校的专业教学评估包括对专业教学过程定期进行教学效果分析、毕业生跟踪调研和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等。为了保证教学评估客观、真实,调研院校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各专业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全面评价,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调研发现,目前专业教学评估实施主体较为单一;教学评估工作往往重视对应届毕业生调研,没有对毕业生进行持续跟踪;对教学评估内容缺乏系统研究。因此,专业教学评估工作还有待完善。        五是现代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急需改善。渔业类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专业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关键是做好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这将为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为服务地方渔业经济建设提供便利条件。不过从调研看,这些职业院校渔业类专业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参差不齐,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行业转型快速发展还不适应,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急需加快岗位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强化专业技能实训教学。


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匹配分析


(一)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

        


1.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巨大,人才培养供不应求

        

现代渔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障渔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现代渔业中饲料、水产、动保企业为应对市场需求,经营策略已逐步转变,导致对渔技人才的需求和需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传统涉渔企业公司业务主要靠“营销”专业人员去发展,现代渔业企业采取“技术服务+营销”模式进行捆绑销售,即在销售种苗、饲料、药物的同时,向养殖户提供终端技术支持和服务,确保用户满意产品的质量和效果,稳住养殖企业户,因此企业需要大量更侧重于技术“服务”型的渔业类人才。

        

从人才供求情况看,目前全国开设有渔业类专业的职业院校53所左右,本科院校有30多所,由于社会对行业认知不足,导致生源不足,职业院校渔业类专业每年毕业生总数不足2000;而根据企业调研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未来3年需要中高职渔技人才约36126人,人才供需比高达1∶6。渔技类人才培养远远无法满足行业和企业需求。这种人才供需压力,导致现阶段不少现代渔业企业用高薪网罗人才,或招聘相关畜牧兽医类专业毕业生入职后再系统培训,以满足市场的技术人才需求。

        

以饲料行业为例,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水产饲料、畜禽饲料和水产饲料预混料为主营业务的集团公司,作为饲料行业前三名,该公司拥有200多家分公司,20000多名员工,其中渔业类博士58人,占0.3%;硕士352人,占1.76%;渔业类高职毕业生3 600余人,占18%。由于渔业技术人才匮乏,其招聘的应届生70%均为其他专业人员,这些应届毕业生经一系列培训后才能上岗。预计该公司未来3年非渔业类专业人才转化将达到3000人。

        


2.渔业类专业齐全但结构不均衡且规模小,专业分布与产业分布基本匹配

        

职业院校渔业类专业目录中共有5个专业,包括水产养殖技术、水生动物医学、水族科学与技术、海洋渔业技术、渔业经济管理,涵盖了渔业行业养殖、技术服务、经营、疾病防治等产业链,基本满足了行业需要。我国主要的渔业区域分布在山东、江苏、广东、湖北、浙江、江西、湖南、福建、黑龙江、四川等地,除浙江外,其他每个地区高职院校均有开设渔业类专业。从学校的招生人数和考生填报的认可度来看,各地开设渔业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中均开设了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招生人数占到渔业类专业的90%,但其他几个专业的开设处于点数少、规模小,整体专业结构分布不均的状况,如水生动物医学专业和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2017年仅有2所学校开设,2018年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仅有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1所学校开设,海洋渔业技术专业仅有1所学校开设,渔业经济管理至今无办学点。

        


3.渔业类专业设置紧跟区域经济发展,专业特色不鲜明

        

专业设置是连接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纽带,渔业类专业建设秉持与区域渔业经济共生、共建与共进的理念,支持区域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根据调研结果,各省份渔业基础各异,区域特色及发展方向不同,对渔业类专业开设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渔业经济总产值位居全国前列,产业特色、品牌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显著,虾蟹总产值占全国半壁江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渔业总产值成为江苏省大农业的支柱产业,渔业已成为江苏农业产业的优势产业、富民产业、特色产业。江苏5所农业高职院校中开设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有3所,水族科学与技术、水生动物医学专业各1所,招生情况也比较好,紧跟江苏渔业发展转型升级步伐,但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区域特色还是不够明显,虾蟹产业和专业融合度还不够高。另外,渔业经济管理和海洋渔业技术专业均还没有开设。

        

(二)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匹配分析

        


1.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满意度高,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综合渔业企业对目前职业院校培养的渔业人才技能水平的评估来看,22.69%的单位非常满意,44.09%的单位认为基本能满足需要,31.73%的单位认为需要再经过岗前培训才能满足需要,1.5%的单位不满意。从整体来看,98.5%的单位对目前学生的职业能力表示认可,这说明毕业生能较好地胜任渔业企业各种岗位。但企业在访谈中也表示,渔业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一是加大毕业生责任心的培养,“90后”毕业生虽勇挑重担但责任意识淡薄,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增加选修课和通识课教育。二是加大毕业生创新能力培养,以“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能力”提升为目标,及时将渔业行业标准、先进的生产流程引入到教学实践中,缩短毕业生从“实习生”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时间。

        


2.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满足行业需要,产教融合不深入

        

渔业行业对相关岗位职责提出了明确要求,职业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课程体系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实践教学安排合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基本能满足企业相关岗位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就业质量也得到行业认可。各职业院校根据当地特点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合理安排,各具特色。

        

在对企业进行的调研中发现,企业认为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水产微生物》《池塘养鱼》等,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饲料与动物营养》《鱼类学》《水生动物病理》等,以及海水生态养殖专业的核心课程《虾类养殖》《养殖水化学》《水质调控》《水产养殖药品》《水生生物学》《普通动物学》等,都很重要,尤其着重培养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池塘养殖技术、病害诊断防治专业技能,以及水生动物繁殖技术、苗种培育技术、饲料或药品销售技术、水质检测分析与调控技术、调水技术等其他相关技能,满足企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另外,企业认为还应该增加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水产品流通管理等拓展课程,以不断满足渔业行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从实训实习情况看,在对“企业对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生产实习对实际工作岗位的作用”进行调研时发展,36.99%的单位认为养殖类生产实习是最有用的,24.44%的单位认为渔病防治类、繁殖类生产实习对后期工作岗位需要有用,并且企业一致认为养殖生产实践是渔业类高职院校最重要的生产实践活动,故建议院校生产实习最好以养殖类、繁殖类和鱼病防治类为主。但目前渔业类院校拥有功能齐全、能开展养殖生产实训的基地仅有2家,其他学校基本都是和企业共建,且一般为企业独有,院校派学生参与实习,实习内容仅涉及渔业药品和饲料营销。总体看,目前渔业类专业产教融合仍不够深入,实习实训资源仍然不足。


我国职业院校渔业类专业设置的指导意见与政策建议


为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现代渔业,不断推进现代渔业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渔业企业人员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技术技能创新型、复合型等人才缺口极大。这对高职、中职院校的渔业类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时优化调整专业布局,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培养大批创新创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渔业类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职业院校渔业类专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科学构建渔业职教体系,提升渔业人才质量

        

一是构建渔业职业教育“中职→高职→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的完整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以课程衔接为核心的中高等渔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渔业类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打通从生产、服务一线的渔业技术技能人才到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立交桥”,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渔业人力资源结构。二是允许行业特色鲜明的优秀涉农高职院校,率先举办渔业类专业本科,增加中、高职学生毕业后的选择项。三是全面建立职业渔民制度,培养新一代爱渔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渔民,优化渔业从业者结构。四是加强渔业基层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渔业领域实用专业人才培育力度,提高渔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加强涉农院校和渔业类专业建设,大力培育渔业科技、科普人才,深入实施渔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青年渔业科学家项目。

        

(二)对接现代渔业新业态,科学设置渔业类专业

        

一是科学规划渔业类职业教育区域布局结构,深化职业院校与企业在渔业类专业跨区招生、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资源共享、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二是瞄准现代渔业新业态,科学调整专业结构,增设产业链所需水产品储藏加工与物流、水环境检测与保护等专业或专业方向,将专业设置范围向渔业生产链条的产后延伸。三是引入“互联网+”,丰富渔业类专业内涵,开设水产品电子商务、水产品营销服务、水产品流通管理、渔业物联网大数据等专业或专业方向,并在具有鲜明特色的院校展开试点。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扩大渔业类专业培养规模

        

为适应现代渔业发展要求,考虑到目前由于生源下降带来的渔业类专业生源缩减、招生规模萎缩以及专业开办数持续减少的风险,建议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政策:一是鼓励支持渔业产业优势地区的政府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渔业类人才,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思路,积极推进实施“三定向”基层渔技人才培养计划。二是改革渔业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根据工作需要,科学设岗,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权限和聘用条件,按岗聘用,解决基层渔业事业单位人才供需矛盾,拓宽职业院校渔业类毕业生就业面。三是提高渔业从业人员待遇,完善有关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提高渔业类专业吸引力。

        

(四)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加快渔业类专业标准建设

        

一是完善国家层面渔业类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体系,联合行业企业开展区域渔业类人才需求调研,研制地区渔业类专业教学标准实施方案和课程体系。二是完善国家层面职业院校渔业类专业顶岗实习和生产实习标准。结合区域行业企业资源优势,合作建设渔业类专业开放性公共技能实训基地,以强化岗位专业技能实训为重点,通过基地共建、师资共享、基地共用等机制,开展院校学生实训实习,企业员工技能培训等工作,实现校企(院)双方的合作共赢。三是优化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遵循现代渔业产业发展规律,系统设计衔接课程体系、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四是加快建设跨区域的校校与校企共建共享渔业类专业资源库,探索基于资源库学习的校际学分互认共享形式,跨校组建学习班级,实现优质资源的全国性共享。

        

(五)健全专业评价机制,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一是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质量评价制度,开展渔业类专业评估。采用岗位技术能力标准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质量评价,如按照国际先进的渔业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及时更新渔业类专业技术技能规范,提高专业设置与渔业产业发展的同步精准性。二是开设渔业类专业的职业院校应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标准,通过规范渔业类专业设置原则、增设专业基本条件、专业设置程序和专业增设申报材料要求等,建立渔业类专业设置标准;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指标体系,主要指标包括招生计划、报道率、就业率、就业竞争力、人才需求度、专业相关度和满意度等,科学规范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标准。三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将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就业稳定率、社会服务贡献率、学生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职业院校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服务贡献能力等作为渔业类专业质量诊断的核心指标。

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现状


(一)现代渔业行业发展状况


从渔业产量产值和产业链来看,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巨大,约占世界的40%,其中,养殖产量占世界渔业养殖产量62%左右。2013—2017年期间,水产品产量稳步提高,年平均增速2.44%,2017年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24761.22亿元,其中渔业产值12313.85亿元,年平均增速为4.37%,全国渔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速7.9%;人均水产品占有量稳步提高,但与同期日美等发达国家水平相差巨大;水产进出口贸易额年平均增长为6.27%。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渔业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高度融合,相互依赖程度大大加强。渔业产业链中的养殖业、捕捞业、加工流通业、增殖渔业、休闲渔业等5大行业蓬勃发展,产量持续增加,形成了多品种、多模式、多业态的大格局。

        

从全国渔业产业布局来看,各区域现代渔业特征十分鲜明,受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市场需求等不同因素影响,各地渔业产业的经济总产值与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从总产值角度分析,山东、江苏和广东均在3000亿元以上,远高于其他区域。从养殖品种角度分析,淡水鱼养殖产量主要集中在湖北、江苏、湖南等渔业大省;虾蟹养殖业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地区,如湖北、江苏、安徽等省;观赏鱼养殖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江苏、上海、北京、天津等省(市)。

        

从渔业发展方式上看,传统渔业生产方式粗放、设施装备落后,资源日益衰竭,水域污染严重,效益持续下滑,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等弊端日益显现,发展不可持续。现代渔业坚持生态优先、减量增收、提质增效的原则,把生态和资源保护放在渔业发展的突出位置。为保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渔业从追求产量向提高质量转变,从扩张规模向提高效益转变,从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变,渔业生态环境修复力度不断加大,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得到加强,增殖放流效果显著。

        

从渔业技术发展方向看,现代渔业是资本、设施、科技和人力等生产要素高度密集型产业,渔业科技是现代渔业建设的根本动力,大力支撑和引领了产业发展,为减轻渔业生产成本、减少渔业风险、科学规范管理渔业创造了条件。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渔业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为创新水产种养方式、提高水产品产能和加工水平、搞活水产流通等提供了技术支撑,渔业科技与推广投入大幅增加,渔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增强,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        



(二)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1.现代渔业企业技能人员从业岗位

        

课题组对1050家渔业类企业调研发现,现代渔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中小型涉渔类服务企业(如饲料生产经营、渔药生产经营、动物保健品或水质调控生产经营)和传统渔业生产企业。这类涉渔企业往往采用技术服务带动销售的技术营销模式。从调研企业的不同岗位人力资源规模来看,生产人员最多,占比57.49%;营销人员、技术人员分列第二、三位,占比分别为19.76%和15.57%;后两位是管理岗、研发岗。

        


2.现代渔业企业技能人员从业规模和学历结构

        

从调研的99750名在岗职工学历分布来看,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共16724人,占16.77%;高职毕业生25684人,占25.75%;中职(高中)毕业生18899人,占18.95%;初中及以下人员38443人,占38.54%。中职、高职毕业生合计占比为44.65%,他们已成为渔业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中坚力量。其中,营销、技术服务岗位高职、本科、研究生学历占比高达九成;养殖生产岗位以中高职为主,也有相当一部分无学历或初中学历人员。



从调研的1050家企业近3年录用员工学历分布来看,高职毕业生多于中职(高中)。过去3年录取人员中,高职、本科毕业生是水产企业招聘人员的主流并呈显著增长趋势,其中,高职增长较多,主要岗位为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中职(高中)以下的人员在减少,主要岗位是生产、养殖。从企业用人导向来看,高职学历的用人需求占主导,中职(高中)以下学历作为补充。




3.未来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情况

        

2017年,原农业部印发的《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保障措施中,明确要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加强科技和管理人才培养,加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规划》对渔业类人才的类型、素质能力、培养途径等方面提出了指导要求。

        

从1050家被调研企业岗位设置情况看,主要业务岗位有产品研发、动保生产、饲料生产、饲料化验、内勤职能、技术服务、育苗、养殖等。未来3年计划招聘人员47244人,其中,研究生1390人,占2.94%,本科毕业9728人,占20.59%,高职专科毕业23620人,占49.99%,中职(高中)以下12506人,占26.47%。


        

从调研企业发展情况来看,未来3年,渔业企业主要采用技术服务营销模式,企业需要大量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对高职院校毕业生需求由原来的40.07%上升到49.99%,高职毕业生成为主要力量。归根结底,现代渔业企业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从目前现代渔业企业不同岗位的学历分布来看,中职及以下学历主要面向养殖基地及生产岗,高职主要面向技术服务、营销、一线管理岗。企业人才学历现状调研显示,生产岗人员一半以上学历为中职(高中),非生产岗学历相对较高。另外,调研还发现,本科毕业生因为有更多的选择机会,稳定性不如高职,高职毕业生更受企业欢迎。

        

从企业近3年和未来3年人才学历结构来看,中高职是当前企业需求的主力,研究生和本科的人力资源需求比例相对比较稳定,但中高职数据波动较大。其中,高职学历人员现有比例为25.75%,而近3年录用人员中高职学历人员占比上升到40.07%,未来3年计划招聘人员中高职学历人员占比将提高到49.99%,总体来看,企业对高职及以上层次人才需求持续增加。




4.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岗位能力素质新要求

        

面向中高职学历,渔业企业技术技能型职业岗位主要有初级水产动物饲养工、初级水产苗种繁育工、初级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员、初级营销与技术服务员、初级饲料生产工、初级动保(渔药)生产工;中级水产动物饲养工、中级水产苗种繁育工、中级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员、中级营销与技术服务员、中级饲料生产工、中级动保(渔药)生产工;高级水生生物养殖技术员、高级水生生物苗种繁育员、水生生物类执业兽医、高级营销与技术服务员。另外,现代渔业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水产品电子商务、水产冷链物流、休闲渔业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以及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体系等相关要求越来越高,出现了渔业信息技术、水环境检测与保护、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管理、水产品电子商务与冷链物流、休闲渔业等新岗位需求。

        

不同层次职业岗位对不同层次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不同,中职适合初级向中级岗位发展,高职适合中级向高级岗位发展,高职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比中职强,实践综合技能比中职高。渔业企业对中职层次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是:掌握渔业行业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胜任渔业生产经营及建设,掌握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水产动物增养殖、疾病防治、饲料和鱼药营销等技能,同时能够独立操作和解决生产中的一般性技术难题,工作一段时间后,可以成长为部门主管。渔业企业对高职层次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是,具备扎实的现代渔业行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着重基本素养、专业素养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能够从事特种水产品种改良、水产动物增养殖、疾病防治等工作。

        


从职业素质看,尽管目前渔业企业对渔业类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和关键能力评价认可度还比较高,但基于渔业行业的特殊性,特别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吃苦耐劳、敬业爱岗、严谨负责的职业素养,以及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与信息处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社会责任担当能力、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


我国职业院校渔业类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现状


(一)职业院校渔业类专业设置情况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和历年增补专业,职业院校渔业类共设置了8个专业其中,中职学校开设有淡水养殖、海水生态养殖和航海捕捞3个专业,高职院校设置了水产养殖技术、水生动物医学和渔业经济管理等5个专业。        总体看,目前职业院校开设的渔业类专业与渔业养殖、疾病防治和经济管理产业链相对应,专业设置合理,但开办数量整体偏少、分布不均。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5—2017年全国开办渔业类专业中职院校在53所左右,开办院校数量逐年减少;高职院校数量维持在27~29所。不同专业开办院校数量分布不均,如淡水养殖和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开办院校较多,水生动物医学等其他6个专业开办院校甚少。另外,渔业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产业兴旺区域分布较多,开办院校虽分布区域广,但区域分布不均。如2017年,全国有27所高职院校开设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渔业产业兴旺,高职院校较多,分别有11、5、5所;西北和东北地区由于受地区气候和渔业资源影响,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开设职业院校较少,分别只有1、2所;华中地区有3所;华北地区无高职院校开设水产养殖技术专业。

        

(二)职业院校现代渔业类专业招生就业情况

        


1.中职渔业类专业招生困难,就业率虽高但对口就业率不高

        

从全国中职学校渔业类专业招生和就业数据来看,中职院校渔业类专业招生数和在校生人数整体呈下降趋势。2015—2017年,专业点数分别为49、43和31个,报读生人数分别为736人、563人和280人,在校生人数分别为2698人、3332人和2412人,3年间专业点数、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下降36.73%、61.96%和10.60%。

        


从53所中职院校调研数据看,被调查的中职学校渔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对口就业率较低。2015—2017年我国中职院校渔业类专业毕业生分别为761人、931人和348人,毕业生就业率分别93.7%、92.8%和94.8%,均超过92.0%,对口就业率分别为70.9%、68.5%和72.6%,对口就业率整体较低。

        


2.高职渔业类专业虽招生困难,但就业水平较高

        

从高职院校渔业类专业招生和就业数据来看,高职院校渔业类专业报读生和在校生规模较小。



2015—2017年高职院校渔业类专业点数分别为31、36和33个,因高职院校2015年专业目录调整,渔业类专业个数有所增加,导致2016年和2017年专业点数较2015年略有增加;2015—2017年渔业类专业每年报读生人数分别为1039、980人和1075人,报读生人数变化不大,但整体规模偏小。调研发现,现阶段高职院校渔业类专业招生形式多样化(如对口单招、高考统招、注册入学等),生源学习基础差异大。
        高职院校渔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均高。从对29所高职院校的调研数据来看, 2015—2017年被调查高职院校渔业类专业毕业生分别为861人、820人和972人,毕业生就业率分别98.7%、98.1%和98.8%,均超过98.0%,对口就业率分别为75.2%、77.5%和76.8%,均超过75%,对口就业率较高。

        


3.全国职业院校渔业类人才培养情况

        

目前在我国职业院校开设渔业类专业中,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是职业院校渔业类专业重点建设之一,全国开设院校最多、分布最广、招生最多。水产养殖技术人才培养情况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以培养水产养殖与技术服务能力为主。被调研高职院校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主要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向渔业生产和服务等职业群,能够从事水产苗种繁育、养殖与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保持实践知识比本科强,综合技能比中职强的优势,不断丰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大多采用“渔教同步”课程体系。被调研的职业院校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本都遵循“渔业产业发展要求—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人才培养类型与规格—课程体系”的逻辑思路,依托专业理事会,组织职教专家、专任教师、企业技术人员,从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出发,对企业工作岗位进行差异化分析,明确本专业核心岗位及其核心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设置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专业学习领域设置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池塘养鱼、虾蟹增养殖和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等课程,培养学生鱼虾蟹等水生动物繁殖与养殖、饲料营销与服务、疾病诊疗基本知识和技能,服务于水产动物养殖、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等岗位工作需要。        三是工学结合教学方式占主流。工学结合是提升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这是职业院校的共识,27所被调研职业院校均已开展此项工作。高职院校还根据水产养殖技术生产周期性强和季节性强的特点,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产教同步、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分别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设置教学生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将专业教学过程与行业生产过程对接,实现专业教学与行业生产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毕业顶岗实习和专业教学生产实习是工学结合的主要环节,除此之外,企业和职业院校还利用寒暑假开展合作育人,共同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被调研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形式从最先开始的合作教学到后来的企业订单班(或冠名班),再到现阶段职业院校开展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从工学结合教学效果来看,11.76%的高职院校认为效果非常好,52.94%的院校认为效果较好,35.29%的院校认为教学效果一般。另外,被调研院校认为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提高企业导师教学水平和企业教学管理水平能进一步提高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效果,尤其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研制统一教学标准能够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调研还发现,虽然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密切、产教融合较为深入,人才培养质量整体较好,但毕业生专业基础理论不够扎实、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四是专业教学评估工作还有待完善。被调研院校都很重视专业教学评估工作,评估实施主体包括院校本身和第三方评估机构。院校的专业教学评估包括对专业教学过程定期进行教学效果分析、毕业生跟踪调研和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等。为了保证教学评估客观、真实,调研院校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各专业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全面评价,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调研发现,目前专业教学评估实施主体较为单一;教学评估工作往往重视对应届毕业生调研,没有对毕业生进行持续跟踪;对教学评估内容缺乏系统研究。因此,专业教学评估工作还有待完善。        五是现代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急需改善。渔业类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专业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关键是做好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这将为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为服务地方渔业经济建设提供便利条件。不过从调研看,这些职业院校渔业类专业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参差不齐,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行业转型快速发展还不适应,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急需加快岗位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强化专业技能实训教学。


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匹配分析


(一)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

        


1.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巨大,人才培养供不应求

        

现代渔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障渔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现代渔业中饲料、水产、动保企业为应对市场需求,经营策略已逐步转变,导致对渔技人才的需求和需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传统涉渔企业公司业务主要靠“营销”专业人员去发展,现代渔业企业采取“技术服务+营销”模式进行捆绑销售,即在销售种苗、饲料、药物的同时,向养殖户提供终端技术支持和服务,确保用户满意产品的质量和效果,稳住养殖企业户,因此企业需要大量更侧重于技术“服务”型的渔业类人才。

        

从人才供求情况看,目前全国开设有渔业类专业的职业院校53所左右,本科院校有30多所,由于社会对行业认知不足,导致生源不足,职业院校渔业类专业每年毕业生总数不足2000;而根据企业调研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未来3年需要中高职渔技人才约36126人,人才供需比高达1∶6。渔技类人才培养远远无法满足行业和企业需求。这种人才供需压力,导致现阶段不少现代渔业企业用高薪网罗人才,或招聘相关畜牧兽医类专业毕业生入职后再系统培训,以满足市场的技术人才需求。

        

以饲料行业为例,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水产饲料、畜禽饲料和水产饲料预混料为主营业务的集团公司,作为饲料行业前三名,该公司拥有200多家分公司,20000多名员工,其中渔业类博士58人,占0.3%;硕士352人,占1.76%;渔业类高职毕业生3 600余人,占18%。由于渔业技术人才匮乏,其招聘的应届生70%均为其他专业人员,这些应届毕业生经一系列培训后才能上岗。预计该公司未来3年非渔业类专业人才转化将达到3000人。

        


2.渔业类专业齐全但结构不均衡且规模小,专业分布与产业分布基本匹配

        

职业院校渔业类专业目录中共有5个专业,包括水产养殖技术、水生动物医学、水族科学与技术、海洋渔业技术、渔业经济管理,涵盖了渔业行业养殖、技术服务、经营、疾病防治等产业链,基本满足了行业需要。我国主要的渔业区域分布在山东、江苏、广东、湖北、浙江、江西、湖南、福建、黑龙江、四川等地,除浙江外,其他每个地区高职院校均有开设渔业类专业。从学校的招生人数和考生填报的认可度来看,各地开设渔业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中均开设了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招生人数占到渔业类专业的90%,但其他几个专业的开设处于点数少、规模小,整体专业结构分布不均的状况,如水生动物医学专业和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2017年仅有2所学校开设,2018年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仅有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1所学校开设,海洋渔业技术专业仅有1所学校开设,渔业经济管理至今无办学点。

        


3.渔业类专业设置紧跟区域经济发展,专业特色不鲜明

        

专业设置是连接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纽带,渔业类专业建设秉持与区域渔业经济共生、共建与共进的理念,支持区域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根据调研结果,各省份渔业基础各异,区域特色及发展方向不同,对渔业类专业开设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渔业经济总产值位居全国前列,产业特色、品牌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显著,虾蟹总产值占全国半壁江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渔业总产值成为江苏省大农业的支柱产业,渔业已成为江苏农业产业的优势产业、富民产业、特色产业。江苏5所农业高职院校中开设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有3所,水族科学与技术、水生动物医学专业各1所,招生情况也比较好,紧跟江苏渔业发展转型升级步伐,但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区域特色还是不够明显,虾蟹产业和专业融合度还不够高。另外,渔业经济管理和海洋渔业技术专业均还没有开设。

        

(二)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匹配分析

        


1.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满意度高,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综合渔业企业对目前职业院校培养的渔业人才技能水平的评估来看,22.69%的单位非常满意,44.09%的单位认为基本能满足需要,31.73%的单位认为需要再经过岗前培训才能满足需要,1.5%的单位不满意。从整体来看,98.5%的单位对目前学生的职业能力表示认可,这说明毕业生能较好地胜任渔业企业各种岗位。但企业在访谈中也表示,渔业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一是加大毕业生责任心的培养,“90后”毕业生虽勇挑重担但责任意识淡薄,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增加选修课和通识课教育。二是加大毕业生创新能力培养,以“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能力”提升为目标,及时将渔业行业标准、先进的生产流程引入到教学实践中,缩短毕业生从“实习生”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时间。

        


2.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满足行业需要,产教融合不深入

        

渔业行业对相关岗位职责提出了明确要求,职业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课程体系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实践教学安排合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基本能满足企业相关岗位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就业质量也得到行业认可。各职业院校根据当地特点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合理安排,各具特色。

        

在对企业进行的调研中发现,企业认为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水产微生物》《池塘养鱼》等,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饲料与动物营养》《鱼类学》《水生动物病理》等,以及海水生态养殖专业的核心课程《虾类养殖》《养殖水化学》《水质调控》《水产养殖药品》《水生生物学》《普通动物学》等,都很重要,尤其着重培养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池塘养殖技术、病害诊断防治专业技能,以及水生动物繁殖技术、苗种培育技术、饲料或药品销售技术、水质检测分析与调控技术、调水技术等其他相关技能,满足企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另外,企业认为还应该增加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水产品流通管理等拓展课程,以不断满足渔业行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从实训实习情况看,在对“企业对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生产实习对实际工作岗位的作用”进行调研时发展,36.99%的单位认为养殖类生产实习是最有用的,24.44%的单位认为渔病防治类、繁殖类生产实习对后期工作岗位需要有用,并且企业一致认为养殖生产实践是渔业类高职院校最重要的生产实践活动,故建议院校生产实习最好以养殖类、繁殖类和鱼病防治类为主。但目前渔业类院校拥有功能齐全、能开展养殖生产实训的基地仅有2家,其他学校基本都是和企业共建,且一般为企业独有,院校派学生参与实习,实习内容仅涉及渔业药品和饲料营销。总体看,目前渔业类专业产教融合仍不够深入,实习实训资源仍然不足。


我国职业院校渔业类专业设置的指导意见与政策建议


为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现代渔业,不断推进现代渔业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渔业企业人员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技术技能创新型、复合型等人才缺口极大。这对高职、中职院校的渔业类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时优化调整专业布局,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培养大批创新创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渔业类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职业院校渔业类专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科学构建渔业职教体系,提升渔业人才质量

        

一是构建渔业职业教育“中职→高职→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的完整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以课程衔接为核心的中高等渔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渔业类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打通从生产、服务一线的渔业技术技能人才到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立交桥”,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渔业人力资源结构。二是允许行业特色鲜明的优秀涉农高职院校,率先举办渔业类专业本科,增加中、高职学生毕业后的选择项。三是全面建立职业渔民制度,培养新一代爱渔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渔民,优化渔业从业者结构。四是加强渔业基层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渔业领域实用专业人才培育力度,提高渔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加强涉农院校和渔业类专业建设,大力培育渔业科技、科普人才,深入实施渔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青年渔业科学家项目。

        

(二)对接现代渔业新业态,科学设置渔业类专业

        

一是科学规划渔业类职业教育区域布局结构,深化职业院校与企业在渔业类专业跨区招生、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资源共享、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二是瞄准现代渔业新业态,科学调整专业结构,增设产业链所需水产品储藏加工与物流、水环境检测与保护等专业或专业方向,将专业设置范围向渔业生产链条的产后延伸。三是引入“互联网+”,丰富渔业类专业内涵,开设水产品电子商务、水产品营销服务、水产品流通管理、渔业物联网大数据等专业或专业方向,并在具有鲜明特色的院校展开试点。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扩大渔业类专业培养规模

        

为适应现代渔业发展要求,考虑到目前由于生源下降带来的渔业类专业生源缩减、招生规模萎缩以及专业开办数持续减少的风险,建议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政策:一是鼓励支持渔业产业优势地区的政府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渔业类人才,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思路,积极推进实施“三定向”基层渔技人才培养计划。二是改革渔业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根据工作需要,科学设岗,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权限和聘用条件,按岗聘用,解决基层渔业事业单位人才供需矛盾,拓宽职业院校渔业类毕业生就业面。三是提高渔业从业人员待遇,完善有关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提高渔业类专业吸引力。

        

(四)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加快渔业类专业标准建设

        

一是完善国家层面渔业类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体系,联合行业企业开展区域渔业类人才需求调研,研制地区渔业类专业教学标准实施方案和课程体系。二是完善国家层面职业院校渔业类专业顶岗实习和生产实习标准。结合区域行业企业资源优势,合作建设渔业类专业开放性公共技能实训基地,以强化岗位专业技能实训为重点,通过基地共建、师资共享、基地共用等机制,开展院校学生实训实习,企业员工技能培训等工作,实现校企(院)双方的合作共赢。三是优化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遵循现代渔业产业发展规律,系统设计衔接课程体系、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四是加快建设跨区域的校校与校企共建共享渔业类专业资源库,探索基于资源库学习的校际学分互认共享形式,跨校组建学习班级,实现优质资源的全国性共享。

        

(五)健全专业评价机制,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一是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质量评价制度,开展渔业类专业评估。采用岗位技术能力标准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质量评价,如按照国际先进的渔业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及时更新渔业类专业技术技能规范,提高专业设置与渔业产业发展的同步精准性。二是开设渔业类专业的职业院校应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标准,通过规范渔业类专业设置原则、增设专业基本条件、专业设置程序和专业增设申报材料要求等,建立渔业类专业设置标准;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指标体系,主要指标包括招生计划、报道率、就业率、就业竞争力、人才需求度、专业相关度和满意度等,科学规范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标准。三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将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就业稳定率、社会服务贡献率、学生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职业院校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服务贡献能力等作为渔业类专业质量诊断的核心指标。

上一篇: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就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答记者问下一篇: 奢侈品品牌Coach
关闭】【打印
注册担保风险管理师 | 注册信用认证咨询师 | 注册科技金融架构师 | 注册外汇投资分析师 | 注册融资租赁管理师 | 注册仓储金融管理师
注册钢贸融资分析师 | 注册股权投资分析师 | 注册担保人力管理师 | 注册典当管理师 | 注册农村资金互助管理师 | 注册资本市场管理师
Copyright © 1998-2011 www.ijrz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国家金融职业测评中心 联系电话:010--8648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