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全部信息
新冠肺炎疫情视角下护理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及问题


_


_


2019年冬突发的新冠肺炎(2019-nCoV),使我国卫生事业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自武汉爆发新冠肺炎以来,武汉封城,全国各省接连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疫情确诊人数之多,影响面之广,影响范围之大,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为了支援湖北,遏制新冠肺炎,全国数万白衣闻召而动,勇往直前,克难攻坚,谱写了一曲“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英雄赞歌。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护理人才需求量大


截至3月1日,全国共有42 000余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其中护士约28000余人,占比超过68%。


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吴欣娟在央视《新闻1+1栏目》中提道: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统计,新冠肺炎90%~100%的住院患者需要补充氧气,20%~25%的患者需要密集护理,5%~10%的患者需要一定程度的机械通气,这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对于气管切开、上呼吸机和ECMO的危重患者,护士不仅每天要做一些治疗性护理,如给患者吸痰、管道护理等,还要给患者做生活护理,如给患者翻身、口腔护理等基础护理工作。同时,还要做一些与消毒隔离等防范相关的工作。这些和非传染性的病房不一样,护士的工作量非常大,每天都在做跟患者接触非常密切的护理工作。        




(二)新冠肺炎疫情暴露的人才培养问题


在抗击新冠肺炎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的白衣天使们无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当属新时代最可爱、最可敬之人。但身为医护教育工作者,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武汉乃至整个湖北的医疗资源都不足以应对疫情的急剧爆发,短期内出现医护人员严重短缺,需要全国各省市、军队的支援;在抗疫一线,全国有超过3000名医护人员受到感染,1700余人确诊。新冠肺炎视角下,我国现有的护理人才培养暴露出不足:护理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和感染防控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护理人员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水平和能力亟待提升。


此外,在这次疫情中,美国华盛顿普罗维登斯地区医疗中心使用名为VICIDE 的机器人参与美国第一例新冠患者的辅助治疗。医疗机器人配有摄像头、麦克风、听诊器等设备,医生通过遥控操作机器人诊疗,降低了病毒传播的风险,并帮助病人痊愈。智能机器人的大量使用必然成为未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趋势,这也为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二、实习护生对疫情的认知及对护理教学的建议


_


_


为了解护理学生对疫情的看法,反思护理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利用问卷星对2 356名正在临床实习的护理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所选对象有中专、大专、本科,实习区域遍布全国,主要以浙江(温州、宁波)、山东为主。4所院校分别为温州护士学校(334)、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1050)、山东烟台护校(352)、温州医科大学(620)。


调查问卷共16道题,内容涉及实习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疫情对学生职业认知的影响,应对疫情需要增加的教学内容等。收回有效问卷1 978份,其中,温州和山东的中专学生合计520人,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964人,温州医科大学本科生494人,有效回收率为84%。 

      




(一)实习护生对疫情的认知及情绪反应


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进而蔓延全国,给社会公众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恐慌心理。这种情绪也影响到在不同地区医院临床实习的护理学生。温州护校、烟台护校、宁卫大专和医科大实习护生确认本院收治确诊病人的分别占到63%、25%、57%、74%,实习生在经历了最初的心理应激,对疫情逐步了解后,大多数人采取了面对现实的务实态度,克服恐慌,主动加强自我防护。


同在温州区域实习的不同层次护生调查结果有细微差距,中职生有15%选择了非常担心,本科生10%选择非常担心,超过85%选择有点担心或不担心,加强了防护,说明不同层次的护生情绪受影响程度略有不同,但都能及时调整心态、情绪整体稳定(表1)。 





(二)实习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知


经历疫情,各个层次实习护生对于护理工作的认同度有较为显著的提升。其中,中专学生的职业认可度更高,符合年龄特征。疫情发生前,只有43%中专生、32%大专生、18%本科生认为护理工作崇高、神圣(表2)。 


由于行业特点,实习护生更多更直观地感受到临床工作的辛苦。但是,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她们从那些主动请战、剪发助行、双手泡白的学长身上看到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克服恐惧、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精神等等,并为之深深感动。疫情后,有69%中专生、63%大专生、49%本科生认为护士职业是崇高、神圣的。有学生在调查表中写道,“疫情凸显了医护人员对保卫人民生命和社会稳定的巨大作用,极大地激励了我”“这次疫情中,一些医护人员在救治患者过程中,自己也被感染,她们真的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他人生命,我也要成为一名勇敢跟病魔斗争、抢救生命的医护人员”。


调查显示,有13%实习护生有“有机会就换岗”倾向,但80%以上学生坚定地选择了继续从事护理工作,说明疫情对学生今后的从业选择产生的影响以正向居多。





(三)实习护士对护理教学应对疫情的建议


疫情前,89%的中专学生、84%本科学生和96%大专学生认为学校教的知识够用,认为防疫知识不够的比例低于20%。


抗击疫情过程中,实习护生发现了自身在公共卫生教育、传染病自我防护、职业素养、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不足,希望学校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的比例有明显递增。其中,45%中专学生更加关注加大传染病和自我防护能力课程;40%大专和本科学生建议加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教育。


                           


三、新冠肺炎疫情下护理人才培养的反思与应对


_


_


新冠肺炎疫情,充分暴露出护理人才培养的不足。需认真反思护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切实提高护理人员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

     




(一)加强职业防护意识培养


2月20日,国际护士理事会(ICN)发布新闻通报称,“在中国和其他地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护士们为护理新冠病毒患者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保护医护人员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加强护理专业的职业防护教育,提高护生的职业防护意识,防止交叉感染;提升自我防护能力,是护理教育抗击疫情的第一要务。

        

现有院校的常态护理专业教学中关于职业防护教育的深度和实训课程并未达到足以应付大规模传染病暴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程度。因此,要加强院校职业防护教育,完善包括防范措施的制定和检查、环境消杀、感染防控的课程,强化包括正确穿脱防护服,佩戴防护用具的训练。此次疫情为职业防护教学提供了真实的医疗事件样本,师生可借疫情创设情境,在实操中体验因防护意外而产生的直接感染和交叉感染的严重后果,促进职业防护入脑、入心、上手。





(二)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现在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沿袭多年,学校教育重点在护理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培养,解决的是护生从“不会”到“会”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护生考取护士资格证后,基本可以胜任普通的临床岗位工作。而从“会”到“熟练掌握”,后续的业务能力提升则靠培训和岗位历练。

        

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显示,1990—2017年,中国居民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取代下呼吸道感染和新生儿疾病,成为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②。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慢性病、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因而,护理教育课程与教学重点有了调整偏移,更多关注常见病护理,导致护理人员公共卫生、感染预防及职业防护等相关知识储备不足、能力欠缺。新冠疫情期间暴露出学校护理人才培养中的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知识技能的厚度不足,应对能力薄弱,应加强突发型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培养。


各院校除了加强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疾病防控的教育,还要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护生毕业上岗后的规范化培养,如通过科室轮转,特别是传染科室轮转,达到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强化学生的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和能力的目的。


院校和医院还应该定期开展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训练及应急预案演练。特别是院校,要将演练列入教学常态,训练学生积极应对心态,若有战,召必至,战必胜。                   





(三)提高心理护理能力


新冠疫情前所未有的惨烈,大量人员感染对人的心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冠肺炎传染性强、没有特效药,疗效不明确、发病时间长等特殊性,不仅影响患者生命安全,而且还极大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致使很多病患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直接影响治疗和痊愈过程。此时,有效心理护理是帮助病患开展诊疗的重要力量。王辰院士在《新闻1+1》访谈指出,在方舱医院里组织一些人文活动,对于舒缓病人紧张情绪、提高生活状态和质量非常有帮助,对病情有帮助。

        

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的一位来自湖南的男护士加了其护理的每个病人的微信,帮助他们保持心态,他说在疾病面前,他也常常感到有心无力,但在病人面前,自己必须要做力量的源泉。疫情中,心理护理凸显了其重要性。调查显示,23%左右的实习护生认为需要加强自身心理素质。面对惨烈的疫情,护理人员必须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只有自己足够坚定,才可以影响病患,开展有效心理护理。应进一步重视护生的心理素质提升。


新冠疫情对心理护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在严密防护的情况下,面向被隔离的病患,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智能时代,如何借助信息装备开展“隔而不离”的正向积极干预;网络媒体,病患媒体接触大量病情病亡的信息,如何纾解病患心理压力和痛苦,都是需要深入研究,并总结完善的心理护理内容。





(四)扩招增量,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底全国共有注册护士409.9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2.94人,与同期欧盟、美国、日本、挪威每千人拥有护士数分别为8人、9.8人、11.49人、17.27人相比,差距巨大。本次新冠疫情,更加暴露出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

        

扩招增量,是最直接和主要的解决方法。据护士条例规定,全日制院校护理专业是我国目前护理人才培养的唯一途径,医护类高校、中职学校应克服校舍、实训装备、师资等条件的限制,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中职学校新办护理专业,扩大护理专业办学规模。


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院校应当充分借助医院力量,深化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提高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五)适应智能化趋势,提升护理人才智能化运用


除美国在应对疫情中投入智能机器人外,我国的科研人员也加入新冠肺炎“防疫战队”,国产自研的2台AirFace人工智能医护服务机器人2月份进入武汉市第三医院ICU病房工作。医护人员通过远程控制机器人辅助治疗,开展护理,指导康复,降低了医患交叉感染的风险,“不接触式面对面沟通”提高了院内外专家会诊的效率。


当前医护机器人的探索和实践,还属于跨学科的团队协作,操作主体基本是工程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智能护理机器人大量进入医疗行业,机器人的操作主体必然是既懂护理又能操作智能机器人的护士。因此, 护理人才培养应主动迎合未来智能化发展趋势,将智能化素养培养列入未来护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调查显示,56%实习护生反映不会操作医院的智能化设备。可见,当前护理人才培养需尽快完善智能化课程内容,加强智能化设备的操作能力培养,尽早落实和提高护理人才的智能化素养。


当然,机器虽然可以模拟护理人员照护患者,但再智能的机器终归还是机器,它不能给予患者真实的情感传递和人文关怀,减少了护患之间的情感沟通,不利于患者健康的重建。归根到底,护理是面对人的工作,技术只能是辅助手段。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及问题


_


_


2019年冬突发的新冠肺炎(2019-nCoV),使我国卫生事业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自武汉爆发新冠肺炎以来,武汉封城,全国各省接连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疫情确诊人数之多,影响面之广,影响范围之大,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为了支援湖北,遏制新冠肺炎,全国数万白衣闻召而动,勇往直前,克难攻坚,谱写了一曲“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英雄赞歌。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护理人才需求量大


截至3月1日,全国共有42 000余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其中护士约28000余人,占比超过68%。


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吴欣娟在央视《新闻1+1栏目》中提道: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统计,新冠肺炎90%~100%的住院患者需要补充氧气,20%~25%的患者需要密集护理,5%~10%的患者需要一定程度的机械通气,这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对于气管切开、上呼吸机和ECMO的危重患者,护士不仅每天要做一些治疗性护理,如给患者吸痰、管道护理等,还要给患者做生活护理,如给患者翻身、口腔护理等基础护理工作。同时,还要做一些与消毒隔离等防范相关的工作。这些和非传染性的病房不一样,护士的工作量非常大,每天都在做跟患者接触非常密切的护理工作。        




(二)新冠肺炎疫情暴露的人才培养问题


在抗击新冠肺炎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的白衣天使们无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当属新时代最可爱、最可敬之人。但身为医护教育工作者,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武汉乃至整个湖北的医疗资源都不足以应对疫情的急剧爆发,短期内出现医护人员严重短缺,需要全国各省市、军队的支援;在抗疫一线,全国有超过3000名医护人员受到感染,1700余人确诊。新冠肺炎视角下,我国现有的护理人才培养暴露出不足:护理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和感染防控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护理人员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水平和能力亟待提升。


此外,在这次疫情中,美国华盛顿普罗维登斯地区医疗中心使用名为VICIDE 的机器人参与美国第一例新冠患者的辅助治疗。医疗机器人配有摄像头、麦克风、听诊器等设备,医生通过遥控操作机器人诊疗,降低了病毒传播的风险,并帮助病人痊愈。智能机器人的大量使用必然成为未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趋势,这也为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二、实习护生对疫情的认知及对护理教学的建议


_


_


为了解护理学生对疫情的看法,反思护理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利用问卷星对2 356名正在临床实习的护理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所选对象有中专、大专、本科,实习区域遍布全国,主要以浙江(温州、宁波)、山东为主。4所院校分别为温州护士学校(334)、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1050)、山东烟台护校(352)、温州医科大学(620)。


调查问卷共16道题,内容涉及实习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疫情对学生职业认知的影响,应对疫情需要增加的教学内容等。收回有效问卷1 978份,其中,温州和山东的中专学生合计520人,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964人,温州医科大学本科生494人,有效回收率为84%。 

      




(一)实习护生对疫情的认知及情绪反应


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进而蔓延全国,给社会公众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恐慌心理。这种情绪也影响到在不同地区医院临床实习的护理学生。温州护校、烟台护校、宁卫大专和医科大实习护生确认本院收治确诊病人的分别占到63%、25%、57%、74%,实习生在经历了最初的心理应激,对疫情逐步了解后,大多数人采取了面对现实的务实态度,克服恐慌,主动加强自我防护。


同在温州区域实习的不同层次护生调查结果有细微差距,中职生有15%选择了非常担心,本科生10%选择非常担心,超过85%选择有点担心或不担心,加强了防护,说明不同层次的护生情绪受影响程度略有不同,但都能及时调整心态、情绪整体稳定(表1)。 





(二)实习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知


经历疫情,各个层次实习护生对于护理工作的认同度有较为显著的提升。其中,中专学生的职业认可度更高,符合年龄特征。疫情发生前,只有43%中专生、32%大专生、18%本科生认为护理工作崇高、神圣(表2)。 


由于行业特点,实习护生更多更直观地感受到临床工作的辛苦。但是,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她们从那些主动请战、剪发助行、双手泡白的学长身上看到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克服恐惧、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精神等等,并为之深深感动。疫情后,有69%中专生、63%大专生、49%本科生认为护士职业是崇高、神圣的。有学生在调查表中写道,“疫情凸显了医护人员对保卫人民生命和社会稳定的巨大作用,极大地激励了我”“这次疫情中,一些医护人员在救治患者过程中,自己也被感染,她们真的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他人生命,我也要成为一名勇敢跟病魔斗争、抢救生命的医护人员”。


调查显示,有13%实习护生有“有机会就换岗”倾向,但80%以上学生坚定地选择了继续从事护理工作,说明疫情对学生今后的从业选择产生的影响以正向居多。





(三)实习护士对护理教学应对疫情的建议


疫情前,89%的中专学生、84%本科学生和96%大专学生认为学校教的知识够用,认为防疫知识不够的比例低于20%。


抗击疫情过程中,实习护生发现了自身在公共卫生教育、传染病自我防护、职业素养、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不足,希望学校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的比例有明显递增。其中,45%中专学生更加关注加大传染病和自我防护能力课程;40%大专和本科学生建议加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教育。


                           


三、新冠肺炎疫情下护理人才培养的反思与应对


_


_


新冠肺炎疫情,充分暴露出护理人才培养的不足。需认真反思护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切实提高护理人员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

     




(一)加强职业防护意识培养


2月20日,国际护士理事会(ICN)发布新闻通报称,“在中国和其他地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护士们为护理新冠病毒患者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保护医护人员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加强护理专业的职业防护教育,提高护生的职业防护意识,防止交叉感染;提升自我防护能力,是护理教育抗击疫情的第一要务。

        

现有院校的常态护理专业教学中关于职业防护教育的深度和实训课程并未达到足以应付大规模传染病暴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程度。因此,要加强院校职业防护教育,完善包括防范措施的制定和检查、环境消杀、感染防控的课程,强化包括正确穿脱防护服,佩戴防护用具的训练。此次疫情为职业防护教学提供了真实的医疗事件样本,师生可借疫情创设情境,在实操中体验因防护意外而产生的直接感染和交叉感染的严重后果,促进职业防护入脑、入心、上手。





(二)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现在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沿袭多年,学校教育重点在护理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培养,解决的是护生从“不会”到“会”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护生考取护士资格证后,基本可以胜任普通的临床岗位工作。而从“会”到“熟练掌握”,后续的业务能力提升则靠培训和岗位历练。

        

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显示,1990—2017年,中国居民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取代下呼吸道感染和新生儿疾病,成为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②。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慢性病、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因而,护理教育课程与教学重点有了调整偏移,更多关注常见病护理,导致护理人员公共卫生、感染预防及职业防护等相关知识储备不足、能力欠缺。新冠疫情期间暴露出学校护理人才培养中的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知识技能的厚度不足,应对能力薄弱,应加强突发型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培养。


各院校除了加强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疾病防控的教育,还要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护生毕业上岗后的规范化培养,如通过科室轮转,特别是传染科室轮转,达到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强化学生的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和能力的目的。


院校和医院还应该定期开展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训练及应急预案演练。特别是院校,要将演练列入教学常态,训练学生积极应对心态,若有战,召必至,战必胜。                   





(三)提高心理护理能力


新冠疫情前所未有的惨烈,大量人员感染对人的心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冠肺炎传染性强、没有特效药,疗效不明确、发病时间长等特殊性,不仅影响患者生命安全,而且还极大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致使很多病患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直接影响治疗和痊愈过程。此时,有效心理护理是帮助病患开展诊疗的重要力量。王辰院士在《新闻1+1》访谈指出,在方舱医院里组织一些人文活动,对于舒缓病人紧张情绪、提高生活状态和质量非常有帮助,对病情有帮助。

        

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的一位来自湖南的男护士加了其护理的每个病人的微信,帮助他们保持心态,他说在疾病面前,他也常常感到有心无力,但在病人面前,自己必须要做力量的源泉。疫情中,心理护理凸显了其重要性。调查显示,23%左右的实习护生认为需要加强自身心理素质。面对惨烈的疫情,护理人员必须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只有自己足够坚定,才可以影响病患,开展有效心理护理。应进一步重视护生的心理素质提升。


新冠疫情对心理护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在严密防护的情况下,面向被隔离的病患,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智能时代,如何借助信息装备开展“隔而不离”的正向积极干预;网络媒体,病患媒体接触大量病情病亡的信息,如何纾解病患心理压力和痛苦,都是需要深入研究,并总结完善的心理护理内容。





(四)扩招增量,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底全国共有注册护士409.9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2.94人,与同期欧盟、美国、日本、挪威每千人拥有护士数分别为8人、9.8人、11.49人、17.27人相比,差距巨大。本次新冠疫情,更加暴露出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

        

扩招增量,是最直接和主要的解决方法。据护士条例规定,全日制院校护理专业是我国目前护理人才培养的唯一途径,医护类高校、中职学校应克服校舍、实训装备、师资等条件的限制,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中职学校新办护理专业,扩大护理专业办学规模。


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院校应当充分借助医院力量,深化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提高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五)适应智能化趋势,提升护理人才智能化运用


除美国在应对疫情中投入智能机器人外,我国的科研人员也加入新冠肺炎“防疫战队”,国产自研的2台AirFace人工智能医护服务机器人2月份进入武汉市第三医院ICU病房工作。医护人员通过远程控制机器人辅助治疗,开展护理,指导康复,降低了医患交叉感染的风险,“不接触式面对面沟通”提高了院内外专家会诊的效率。


当前医护机器人的探索和实践,还属于跨学科的团队协作,操作主体基本是工程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智能护理机器人大量进入医疗行业,机器人的操作主体必然是既懂护理又能操作智能机器人的护士。因此, 护理人才培养应主动迎合未来智能化发展趋势,将智能化素养培养列入未来护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调查显示,56%实习护生反映不会操作医院的智能化设备。可见,当前护理人才培养需尽快完善智能化课程内容,加强智能化设备的操作能力培养,尽早落实和提高护理人才的智能化素养。


当然,机器虽然可以模拟护理人员照护患者,但再智能的机器终归还是机器,它不能给予患者真实的情感传递和人文关怀,减少了护患之间的情感沟通,不利于患者健康的重建。归根到底,护理是面对人的工作,技术只能是辅助手段。

上一篇: 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立与实施的前提性思考下一篇: 技能人才短缺状况为何难以改变
关闭】【打印
注册担保风险管理师 | 注册信用认证咨询师 | 注册科技金融架构师 | 注册外汇投资分析师 | 注册融资租赁管理师 | 注册仓储金融管理师
注册钢贸融资分析师 | 注册股权投资分析师 | 注册担保人力管理师 | 注册典当管理师 | 注册农村资金互助管理师 | 注册资本市场管理师
Copyright © 1998-2011 www.ijrz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国家金融职业测评中心 联系电话:010--86482243